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厦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介绍

6/2/2013 1:37:19 PM    作者:管理员    3058次浏览   

    厦门市一贯把“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灵”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来抓,在全市各中小学校、社区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并在实践中总结出“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漫画”、“社区谈心室”、“心理咨询热线”等有效作法,形成教育特色,取得显著成效。
一、抓机制,加强教育规划指导

    我市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早从1999年开始,就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和文明学校评估范围。2002年市文明委专门制定《关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试行意见》,要求在学校、社区中广泛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市委、市政府把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小学配备专兼职教师作为10件实事之一,专题组织实施。成立了“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负责对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指导和督导评估;制定了《关于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先后召开4次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暨经验交流会议,并设立59所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各区、各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市、区、校三级教育格局,从而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重视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全国率先为中小学校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项编制。2004年厦门市编办明确规定“完全中学和中等职校各增加2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项编制,初级中学和小学各增加1个专项编制”。至今全市中小学已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09名(其中,中学60名,小学49名),兼职教师856名。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职称评聘办法。定期组织教研活动,经常性举办培训班、观摩研讨会、专题讲座、工作坊等,鼓励教师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函授以及自学等途径加强学习,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队伍。
    二、抓载体,广泛开展实践活动
    我市各中小学从遵循未成年人心理特点出发,以日常教学为主渠道、以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生动活泼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是普遍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将每年的11月定为“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月”,各校围绕活动主题,积极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广播、网络等阵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采用现场咨询、电话咨询、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漫画等形式,广泛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观摩、研讨、座谈等活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市、区、校每年坚持举办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夏令营,组织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推行开展心理保健活动,尝试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许多学校成立了学生心理社团,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二是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表,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课堂游戏、小组讨论、案例辨析等课堂组织形式,并逐步走向规范化教学。各校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在班队团队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厦门一中校长每学年为新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心理健康课。不少学校还开发编印了校本教材。

    三是普遍建立了学生心理辅导室。全市共有146所中小学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并配备相应的心理辅导设施。如,湖滨中学添置了心理游戏沙盘,金鸡亭中学设置了专用的心理活动教室;在金尚中学投入近百万元建立了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设施最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面积达500多平方米。很多学校在心理辅导室里开展了来访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等形式的心理辅导服务。湖里中学一名初三学生郑某一向学习成绩很好,一段时间由于父母闹离婚、疏于管教,产生自闭心理,成绩下滑厉害,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了解这一情况后,多次把他及其父母请到“心理辅导室”进行沟通,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使这学生走出心理阴影、一家人也团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许多学校还积极利用博客、QQ、网站开展网络心理教育探索。我市设立的“辰星论坛”,主要作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服务网站,会员已有7000多人,每天都有5000多人在线。

    三、抓延伸,构建三位一体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全方位、立体式地实施推进。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社区。在全市各社区建立“社区谈心室”,帮助社区未成年人解决心理困惑,引导确立健康向上的精神导向,培育良好心理素质。“社区谈心室”主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组织专家教授开展心理成长训练,同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有针对性地进行预约式服务、上门服务或电话咨询服务。如,我市深田社区与辖区内174医院合作,成立社区“悄悄话室”,长期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形成“深田社区教育模式”;内厝社区长期与厦门大学社会学系共建,开展“阳光社区计划”,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并启动了全省首个“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方便了一些不愿意当面咨询的青少年。网站自开通以来,点击数已达1万多人次。我市“社区谈心室”活动2003年被中央文明办收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新方法100例”一书。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成立了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培训、亲子游戏、印发宣传材料等途径,帮助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念。我市厦门外国语学校构建了“家庭教育互助协作小组”活动模式,引导家长观察分析、帮助调整孩子健康成长。这一案例获得2005年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二等奖。许多学校认真学习借鉴,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体验活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步促进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走向社会。我们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及我市高校多、驻军多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大力营造“人人关心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厦门卫星测控站几位素质高且极富爱心的女兵自愿担任驻军周边学校学生们的“知心姐姐”,设立“知心姐姐”信箱,开通“知心姐姐”热线,倾听学生们的心声,解开学生们的心结。迄今为止,“知心姐姐”轮换了6届女兵,但活动已坚持开展了17年。依托市教科院设立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作为常设公益性服务机构。中心自开放以来已接受电话咨询1381人次,进行面对面心理辅导1595人次,受到家长、孩子的欢迎。团市委开通12355法律心理咨询服务平台,组织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及社会志愿者组成“阳光小分队”,开展各种形式的“大手拉小手”法律心理辅导实践活动。在来厦务工人员集中的工业区中成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加强对来厦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怀、促进他们共同成长进步。

    四、抓创新,不断推广形成特色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探索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作法,我们不断认真总结并加以推广应用,形成明显地方特色。其中“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漫画”均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都报道了我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做法。

    一是大力推广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剧是在心理剧的基本理论和表演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富有成效和极具特色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学生们把自己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烦恼、困惑等,以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以此来表现和解决心理问题。学生们在参与创作表演、分享交流中,有切身的体验,能得到教育和启迪;同时由于校园心理剧集教育性、活动性、趣味性于一身,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心理辅导面较广,因此深受广大中小学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欢迎。我们先后召开3次全市性校园心理剧观摩研讨会,编辑出版《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案例》,2006年举办了“厦门市首届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大赛”。目前我市各中小学大多采用了校园心理剧这一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收到了良好教育效果。

    二是大力推广校园心理漫画。2005年6月我市厦门九中率先开展“我手画我心”心理漫画展评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漫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心里的想法、困惑,用漫画形式自由地表达出来,而后在校园展出,让大家欣赏、分享、评说。这一作法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我们迅速将这作法推介到全市各中小学校,使校园心理漫画成为校园心理剧之后,又一种寓教于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方式。她的特点是,学生在创作、评选和欣赏心理漫画的过程,也是进行自我教育、解疑释惑的过程。整个过程没有刻板的说教,而是充满启迪、充满乐趣。2006年,我们举办首届“路桥杯”全市中小学心理漫画创作大赛,全市各中小学就推荐了1384幅学生作品,我们将作品在厦门桥梁博物馆进行为期20天的展览,组织各校学生参观并投票评选优秀作品。三是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我市以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为教育科研先导,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并发挥实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市全面有效实施。“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承担74个国家、省、市级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成果丰硕。共有专著4本,论文集20多册,编辑出版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案例》,几百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并屡屡获奖。先后举办了“全国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研习会”、“首届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院)长论坛”、“福建省首届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研习会”、“第四届海峡两岸心理辅导论坛”等高端研讨会,不断扩大了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