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做一个真实的孩子,而不是乖孩子

11/26/2024 12:00:20 PM    作者:管理员    102次浏览   

那些把追求和谐作为保护策略的人,总想把所有事情都做正确。他们从小就在学习如何获得父母的认可,或者至少不要受到父母的责备。他们不太会把自己跟周围人的愿望和需求分开,觉得自己应当对别人的快乐负责。当身边的人心情不好时,他们会自责地问自己:是不是自己又做错了什么事,或是自己能做些什么事,让对方感到开心?

由于他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那些亦真亦幻的需求上,所以常忽视自己的需求。每个人都想获得公正的待遇,如果人们很少表达自己的愿望,或者总是小声表达出自己的诉求,长此以往,并不是件好事,这会促使他们觉得自己吃了亏。虽然他们常常为此生网气,但这种网气早晚会向对方爆发。他们会按照这样的逻辑去思考:自己一直在努力猜测别人的诉求,当然也期望别人能猜测到自己的诉求,如果别人没有这么做,或者没有做到,自己很快会感受到屈辱。

和谐追求者很少为自己负责,他们总是在考虑对方的幸福,不想任何人受伤,但最终不仅让自己受伤,也让别人受伤。如果他们能够坦诚地对待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行为,恰恰是内心的阴影小孩害怕被别人拒绝,所采取的种保护策略。 在阴影小孩看来,如果诚实地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就会得罪别人,他们不愿意得罪别人,所以尽量忽视自己的需求,迎合别人的需求,实际上,别人的很多需求也是他们臆想出来的。

如果发现上面的描述刚好契合你的情况,你需要做的第步是,借助你的内心成人让自己意识到,你已经被自己的童年影响所控制。为了讨得父母的喜欢,你竭尽全力去迎合他们,但是事实可能是他们太过冷漠或者要求太过严苛,抑或父母的本性十分善良,也是那种追求和谐、害怕冲突的人,你从小受到他们的影响,所以不知道如何合理表达自己的想法。

童年时期,你肯定依赖父母,但是你的童年已经过去,现在你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你必须学会多为自己着想。你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把自己所想和所不想的诉求大声说出来。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自私的人。 相反,如果你能坦诚对待自己和自己的愿想,其他人知道了你的底线在哪里,你们之间的相处就会变得公平,这比你一个人在那里生闲气要好得多。你生网气是因为别人没有猜出你的愿望。要知道,你自己小心翼却让别人绞尽脑汁地去想你的所想,这对别人来说是种过分的要求, 长此以往,别人会觉得和你相处很累。另外他们也会觉得不知道该如何跟你相处。如果你坦诚而真实地对待自己,他们也会觉得很放松。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能为自己负责,人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会一直去考 虑你的感受。

另外,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也同样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喜好,如果你想让每个人都称心如意,其实是每个人都不会满意,最后得罪了每个人。你没必要去迎合每一个人,重要的是你要挺直腰杆,当你遇到与你的利益和价值相悖的事情,你要能够予以反击。要明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勇气、真诚和公正要比害怕不受欢迎重要得多。当你表达出自已的观点时,可能有些人觉得你没那么讨人喜欢,但是如果你不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也不见得就能讨得他们的欢心。正如我刚刚所说的那样,他们不知道跟你相处的底线在哪里,也许还会觉得你没个性,有些无聊。如果你能够放松一些,明白反正也没办法让所有人喜欢,何不做一个敢爱敢恨的人。总之,你要能建立起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让自己意识到,真正重要的不是受到欢迎,而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正确地采取行动。

如果人们能够开口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所带来的好处要比想象的多得多,既可以让你做真实的自己,也可以让别人觉得你不是一个软弱可欺的人,还可以让朋友清楚你的底线,知道该如何与你相处。比如说,你跟你的好朋友说,他的某一一个行为伤害到了自己,那么此时你不是在损害友谊,而是在挽救友谊,是通过简单的对话化解冲突,而不是让冲突憋在心中愈演愈烈,或者采取疏远对方的策略。你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是在改善彼此的关系上承担起了责任,这才是真正重要的。至于对方怎么做,跟你没有直接关系。

也许,真正的问题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所想所要的究竟是什么。你可能从小就只会注意他人的想法,以至于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如果是这样,那么,请倾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问问自己:“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想法是什么?”你可以通过跟想象中的人进行讨论,交换意见,来练习自己表达观点的能力。当然你也可以在真实世界中进行练习。当你为了讨别人欢心而再次条件反射性地克制自已的想法和需求时,你的感受是什么?然后转换至阳光小孩模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你会惊奇地发现,当你变得真挚而坦诚的时候,你的生活也会相应地变得轻松,你的人际关系也会随之变得简单。因为只有你自己变得真实,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够产生真正的和谐和亲近。

本文作者:林旭

参考及推荐书籍: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原创作品,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