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知为人子

9/22/2024 4:48:49 PM    作者:管理员    181次浏览   

系统理性地反思自己的原生家庭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规矩和爱的兼容是任何成功家教的核心。然而知易行难,很多父母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在实践中却不知不觉走向极端的严厉或溺爱。其中一个很重要,却常常被忽略的原因是我们无法充分意识到自己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桎梏。我们都是承载着自己家庭的历史文化进入父母的角色,父母对我们的一些不合理教育行为会直接影响我们如何做父母。所以从有问题的原生家庭中走出来的父母,在定程度上都是戴着镣铐的舞者。如果不能通过理性反思走出内在原生家庭的辖制,就很难行出规矩和爱兼容的教育模式。

例如,被父母粗暴对待过的人,在自己做父母时也会情不自禁地照搬这一模式有一个妈妈说:“我的父母在我小时候曾经对我犯过的那些错误,一方面我深恶痛绝,一方面我居然过还会原封不动地转嫁给我的孩子,怎么会这样?”

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更为无奈的是不少父母在深深懊悔之后会继续犯错,最终陷于犯错——懊悔——犯错的都环中面无法自拔。

现代研究表明,无论是好的教养行为还是坏的教养行为都有代间承传性,也就是说我们怎样被父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决定了我们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如果是这样,当我们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严重缺陷时,我们自己还有指望做一个好父母吗?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近三十年的脑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尽管早期经历影响了一些重要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但是我们大脑始终保持定的可塑性。这样的可塑性就为现实中父母积极主动的改变提供了生理基础。例如科学家在2015年发现在成年人大脑的海马里有一个叫齿状回的地方,总会源源不断地生长出新的神经细别这些神经细胞和人的记忆,认知、学习以及情绪管理的关系非常密切。神经科学家甚至发现,人在80岁之后,这个区域仍然有大量新的神经细细胞产生。所以,大脑神经经的最新研究告诉我们,在任何年龄阶段都有可能发生思线模式的改变。其次,我们在现实中也确看到了很多父母成功地从自己受创伤的家庭经历中走出来,成为规矩和爱兼容的严格型父母。在观看著名的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讲师泰勒·本·沙哈尔的视频时,我对他课程中介绍的一个案例记忆深刻。

沙哈尔所介绍的案例是这样的。有一个美国社会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专门比较同卵双生子的生活状态。碰巧,在他的研究样本中有一对双胞胎兄弟是研究者自己小时候的街坊。这对双胞胎兄弟在童年时备受酗酒父亲的虐待, 长大后他们去了两个不同的城市工作,而且都成立了各自的家庭。这位研究者联系上了小时候的同伴,先去拜访了哥哥,发现哥哥不仅酗酒,也和他父亲一样虐待自己的孩子。当研究者问小时候的同伴为什么会走到这样的光景,这位哥哥开口说:“伙计,你是知道我是从一个怎样的家庭出来的,你也知道我有一个怎样的爸爸。你还能让我怎么样?”

过了几天,这位研究者又去了另一个城市去采访弟弟。一进家门看到的完全是另一种景象:整洁的环境、和睦的夫妻关系和可爱的孩子。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位研究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了客观,他之后还几次去采访这个家庭,最后,终于相信这一切不是他们装出来给他看的。当研究者问这位小时候的同伴为什么会这样生活时,没想到他的回答和哥哥的一模一样:“伙计,你是知道我是从一个怎样的家庭出来的,你也知道我有一个怎样的爸爸。你还能让我怎么样?”对这对双胞胎兄弟有同样的遗传基因,同样粗暴的父亲和同样不幸的童年,面对这一切, 甚至也都有同样的回答:有了这样的经历,你还能让我怎么样?但是同样的字面所蕴含的深层语意是截然不同的。哥哥被早期的痛苦牢牢控制,由于缺乏理性的反思,他唯一的选择就是被动地复制父亲的模式: 我也只能这样了,而弟弟却是在理性而痛苦的反思后做出了完全相反的选择:我再也不能这样了。

古罗马思想家爱比克泰德曾经说过:“遭遇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遭遇的反应”。遭遇什么是属于我们无法改变的过去,而如何认识是我们可以主动选择的未来。我们无法选择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对自己原生家庭的认识。

理性的反思就是积极反应的开始,是走出过去的第一步。正如《礼记》中所说的: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理性的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过去,而且是构建新的自我的开始。只有对自身的情感经历有透彻的洞见,我们才能为孩子提供规矩和爱兼容的原生家庭。

 

本文作者:林旭

参考及推荐书籍:王涛《规矩和爱》

原创作品,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