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距离产生美

3/31/2024 12:18:56 PM    作者:管理员    228次浏览   

“距离产生美”或许是一句听了耳朵都会起茧子的话,但现实生活中却难以把握。

松浦弥太郎有一个相处了将近30年的好朋友。他们的关系十分亲密,彼此之间基本上是无话不说、不分你我。但是,他们说话时仍然用着“请”,彼此都十分客气。周围的很多人对此都感到十分惊讶,但他认为正是因为他们时刻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感,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持续至今。他们不会为了试探关系的深浅而去唐突地拉近距离。他们都觉得现在的距离十分舒服。

社交的重要准则是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无论多么要好的朋友,如果过于琐碎地干预朋友的私事,那么关系必然会疏远。这并不是让我们拒人于千里之外,互相之间伸手就能碰到的距离是能维持最久友谊的距离。我们和朋友随时可以互相倾诉烦恼,互相帮助,而不至于互相干预私事,也不至于因为过近的关系而变得无所忌惮,这就是“恰到好处”。

不要让我们的朋友感到孤单。因此,我们要用心地去关注朋友。相处得时间越长,关系越深,这点就越重要。就算如此,我们仍然应当注意保持距离,不要走得太近。在和朋友的相处中,拉近关系的行为有时会起到反作用。比如说,如果我们认识的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可以去适当关心一下;;但如果为了获得聊资,抱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去深挖隐私,则是不好的。在人际关系中,很多事情不去了解反而会更好。一段关系的最理想状态是“双方随时可以离开却永远不想离开”。“没有你我活不下去”的关系往往对双方都是一种折磨。即使是夫妻、亲子,也需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我认为最美妙的关系中,双方不是互相依存,而是互相欣赏,即使分开仍然能各自生活下去,但双方都选择在一起。

我们年轻时都容易被感情冲昏头脑而变成“恋爱脑”。年轻时相爱的双方喜欢互相立下“永远在一起”的海誓山盟。立下这样的誓言时也许是十分幸福的,然而,经过长期的相处后,双方都会逐渐变得清醒,并意识到对方和预想中的有些不同,甚至觉得“那时真是被爱情冲昏了头”。所以,我认为,保持距离、相互欣赏、相互尊重是比如胶似漆、相依为命更健康的关系。无论和谁交往,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相看两不厌”。

    而在亲子关系里,无法保持距离更多是出于“掌控感”。有些家长因把孩子视为珍宝而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保持非常亲密的关系,这样的关系甚至维持到孩子有了自己的生活、家庭后。事实上,这样的关系会给孩子自己的生活也造成巨大负担。与孩子保持距离,最主要的就是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家长的课题?哪些是孩子的课题?比如吃不吃饭?吃多少饭?喝不喝水?添不添衣服?学不学习?或者学什么内容?这些问题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他有自己的感受,他饿了自然会吃饭,渴了会喝水,冷了就会添衣服,该学习了也就自然会去学习。如果家长替孩子做主,要多吃青菜,多喝水,出门塞个外套,孩子渐渐失去了自主意识,不会去主动感知自己的需求,所以学习这件事他一定就觉得不是他自己能感知到要为自己做的,而是为家长做。从此孩子失去了内驱力,家长更焦虑了,形成恶性循环。放下孩子的课题,减轻自己的人生负担,也还给孩子该担的责任和自由。相信孩子可以做好自己的课题就足够了,给他信任。即使你能背负得起孩子的人生课题,孩子也不会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本文作者:林旭

             参考书籍:松浦弥太郎《你啊,内心戏超多》      

原创作品,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