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之前,你关注过自己的感受吗?
人类诞生于世界,便以感官和世界接触:倾听世界的声音,看见世界的景物,闻到世界的气味、品尝世界的味道、感知世界的温度·······
除了感受这个世界,人们也感受到自身的放松、舒缓、紧张、疼痛、酸痛、刺痛、僵硬、灼热······
内心也有感受,一般人熟悉的感受,是各种情绪:喜悦、兴奋、平静、害怕、生气、难过、不安、焦躁、尴尬、紧张·······
人最初以感官接触世界,并且逐渐认识世界。但这样的生长秩序,逐渐被知识、概念、规则绑架,忽略了感官的重要性,衍生出诸多问题而不自知。多数人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无法深刻感觉身处的世界,忽略了身体的感受,忽略了心灵的感受。
不妨试着思考下列问题:
你注意周遭的颜色吗?能清晰地看见线条吗?注意环境中光影的变化吗?聆听周遭所有的声音吗?对气味是敏感的吗?这些感官是同时开启的吗?
善于运用感官的人,应该有鲜明的体验,当感官专注于环境,与未开启感官时有巨大的差别。
你注意身体的感受吗?感觉手脚的自由?感觉身体的轻盈?感觉身体的紧绷?感觉身体的酸痛?感觉身体的麻木感?
善于觉察身体感受的人,最常体验身体的自由,感到身体的美妙状态。若是不常觉察身体感受,一旦将意识专注于身体感受,常感受到身体的紧绷与不适。
你是一个注意内心感受的人吗?能感觉内心的宁静、浮躁、自由,或其他的各种情绪吗?善于觉察心灵感受的人,最常体验心灵的宁静,容易有喜悦与样和的感觉。若是不常觉察心灵感受,一旦让自己深呼吸,宁静地探索自己内在的感受,就真正有机会正视长存于体内的感受。深呼吸是一种停顿,有助于觉知与意识当下。
开启感受的觉知,这是教育中深刻且重要的项目,但往往被绝大多数的人忽略了。比如,觉知肢体的动作,觉察说话的语气,都是让受教育的一方,拥有正面及宁静的感受,也能让受教者学会安稳、宁静与专注的说话方式。反之,则易让受教者感到浮躁不安。日常生活中,多数人应该拥有类似经验:和某人讲话,内心容易浮躁;和某人说话,感觉特别不舒服;和某人说话,容易感到放松;和某人说话,感到特别宁静。不论谈话的内容,只是凭借着说话的语气与表情,就可察觉到说话人的情绪,也影响倾听者、对话者的情绪。我发现内心多浮躁、愤怒、不安、焦虑、委屈、不安、难过的人,言谈举止也特别易让人感到不稳定;反过来看,内心多宁静、平安、喜悦、淡定、稳当、和缓的人,言谈举止也特别能为人带来稳定的感受。
让自己能够宁静淡定,不为情绪波动所感染,第一项要素并非压抑、否认或逃避感受,反而是正面的觉知、承认、接纳感受,才能真正转化这些情绪。
因此,当家长与孩子产生摩擦时,若是家长能够觉察自己的情绪,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既能够给孩子一个情绪处理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也能够减缓矛盾和冲突的加剧。会承认并转化自己的情绪,才能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提供帮助。
本文作者:林旭
参考书籍:李崇建《心教 萨提亚唤醒孩子内驱力》
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