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交往礼仪培养
昨日,看到一则视频中,有一个约10岁的男孩子在教导较他年幼的其他孩子交往礼仪,提到我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有许多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值得学习,绝不该用外国语言中骂人的话来互相嬉闹,甚至觉得特别好玩。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秒,但让人印象深刻。其实,孩子的交往礼仪,在环境中是会互相影响的。孩子身处的环境,可能是现实中的家庭、学校、社会,也可能是在网络上。因此,从小开始,家庭教育中,就要注意交往礼仪的培养,树立起待人文明、有礼的观念,如出现错误言行,家长要及时教导。
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文明用礼仪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一个人的言语表达和行为举止适宜情境、合乎礼仪,是教养的重要表现。对孩子来说,礼仪也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问。如果在家里,父母不重视孩子礼仪的培养,孩子自然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而习得;如果父母不注意,孩子就容易模仿一些错误的言行,如果不及时教导,孩子就会将这些错误的言行应用到学校、社会环境中,有可能引发失礼的行为举止,久而久之,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失礼的行为举止也会指向父母,削弱父母的权威形象,造成新的矛盾。
在家庭教育中,要如何培养交往礼仪呢?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以身作则。都说言传身教,其实,父母的身教比言传更重要。孩子的家庭环境中,对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看到眼里。因此,要教导孩子的交往礼仪,家长自身就要了解和重视交往礼仪,做好榜样。父母平日里热情待人、礼貌处事,会让孩子觉得文明礼貌地与人交往是一件愉悦而正常地事情,也会自然地去模仿。有的时候,家长为了表示亲切,与家人或朋友称呼彼此默契的外号,这些外号孩子自然会好奇,家长应向孩子说清称呼使用的场合和原因,避免孩子因好奇而模仿,造成失礼和尴尬的场面。
第二,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日常礼仪。交往礼仪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比如,待客之道,作为小主人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又如,做客之道,作为小客人去别人家里,孩子应该要注意些什么?在生活中,对待比自己年长或年幼的人,分别要注意什么,要怎么相处?如此种种,孩子都要学会掌握基本的礼仪技巧,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和提升社会交往的能力。
第三,要引导并提示孩子注意交往技巧。在孩子与他人相处时,父母可以适当引导或提示孩子一些打招呼、与人协商等交往的技巧。比如,见面打招呼,恰当使用文明用语,学会使用敬语,大方、自然、合理,不能随心所欲。同时,如果发现孩子与人相处时有叫外号、互相辱骂等行为,要及时纠正和制止,杜绝一切对他人有侮辱性质的称呼。总的来说,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做到互相尊重,遵守规则,文明有礼。
交往礼仪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一门必修课,作为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日常礼仪,引导并提示孩子注意交往的技巧,帮助孩子更好地更快地适应社会、学校的规则。
参考书目:摘自《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本文作者:黄苑真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