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总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怎么办?
起笔这篇文章缘起昨日和学生的一次课间交谈。
“忻缘,你今天被英语老师在群里表扬啦!“在一楼的楼道里,我遇到了二年级的一位学生,想起刚刚英语老师把她的作业发在班级QQ群上表扬这姑娘的作业让人赏心悦目。我见到她,一激动就兴奋地和她分享这个好消息。忻缘听到这个消息好开心:“真的吗?在哪里在哪里?郑老师您的手机可以让我看看吗?”我自然也就把手机翻到了英语老师表扬她的那一页,忻缘接过手机认真地看着英语老师的表扬,嘴角露出甜甜的笑。突然,忻缘很认真地问我:“郑老师,只表扬我和臻臻吗?有表扬茜茜吗?”我快速回忆了一下刚匆匆浏览的消息回答:“好像只看到你和臻臻的作业被表扬。”忻缘默默地低下头,喃喃地说:“明天茜茜知道后肯定又不跟我玩了。”然后,径直向自己的教室走去,走出几步后可能突然想起我还在她身后,回头说:“郑老师 谢谢!”看得出,孩子明显没有刚刚知道被表扬时的开心,我仿佛从她的眼里读到了其他的情绪。
孩子会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是很多家长在教养子女过程中常常发现的情况。我们也在不同的场合听家长分享自己因为参加了不少家庭教育的课程,学习了解到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反倒是孩子自己总拿自己和身边的同学做比较。
听说孩子总抱怨家长拿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可是,我的孩子总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怎么办呢?
孩子之间相互比较是无可避免的事情,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出现比较的心理,通过与别人其他孩子的比较,逐步建立其参照体系,确定自己的位置。从好的方面来看,孩子可以通过比较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转化为进步的动力。
然而,若孩子在比较过程中,长期不满足于自己的位置,又找不到超越别人的办法,就很容易会产生妒忌心理。就像我们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常常遇到的原本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仅仅因为一次考试、一次老师的表扬或者是一次上台的机会,闹僵了。深入了解会发现这常常是“妒忌心理”在作祟。
面对孩子这些负面情绪,家长如何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态,以下将介绍三个应对方法:
1.巧寻契机,因势利导
家长巧妙寻找合适的机会,因势利导,把爱比较的心理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动力。有一些爱比较的孩子,其实是对自己不够自信。有一部分孩子非常渴望得到家长、老师的表扬,在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表现不好的时候,担心会因此遭到家长、老师的批评,如果家长、老师批评他也会让他感到难以接受,他们为了得到家长的表扬,不惜对家长撒谎。当他们知道自己的身边的好朋友被表扬时,会“嫉妒”好朋友,会用不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家长此时不是一味地讲大道理,而是捕捉孩子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帮助孩子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而不是陷入只懂得比较,却不做行动的自卑情绪中。
2.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缺点(不足)
家长引导孩子悦纳自己,同时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欣赏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逐步发现没有人是完美的。
3.不要轻易将孩子跟别人比较
其实,部分孩子喜欢跟别人比较,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家长平日的教养中隐约透露着拿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孩子不自觉地就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常常会发现孩子很不喜欢家长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可是在分享中孩子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
“我的好朋友字比我好看,我一直在模仿她写字。”
“这一次逸茹考了94,而我才90。”
“我也想像菲菲那么会讲故事”
有些家长经常把别人的孩子挂在嘴边,出发点可能是希望能够激励孩子,但也有可能造成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低,或是质疑父母对自己的爱,甚至会反抗父母。潜移默化的是孩子也总拿自己和别人比,而过度的比较,会让我们的孩子难以跨出下一步。
撰稿:郑丹妮
原创作品,若有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