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火焰——怎样和孩子解释情绪的发生
我们可以把引起情绪的原因比喻为一颗火种,这颗火种可能是一个念头或是一件事情。而情绪本身,就是火种点燃的一团火焰。假如这一天你恰好过得很不顺心,那就像旁边多了一桶汽油一样,这桶汽油会使火种引燃比往常更凶猛的火焰。火焰的比喻非常适合焦虑的孩子,因为他们在情绪激动时,常常会觉得自己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接下来,他们要学习的是用水来浇灭火焰,而灭火的“水”就是那些可以帮助他们冷静下来的方法,如从1数到 10,深呼吸,转移注意力,向朋友倾诉,等等。
情绪的火焰往往由这样一些元素组成:首先是生理上的本能反应,比如脸颊发烫,手脚冰凉,哭泣,尖叫,肌肉僵硬,胃部抽紧;其次是内心的某种整体感受,如恐惧、愤怒、快乐或悲伤; 还有就是面部表情、说话语气以及肢体语言。可是,陷入情绪之中的人未必会察觉到自己这些身体上的反应。
组成情绪火焰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就是行为冲动,例如:愤怒会让人想吼叫或打人,恐惧会让人想逃跑,悲伤会让人想要蜷缩在被子里或者向他人寻求安慰。
理解火种的组成,则更为重要。
想象一下这个情景:有个人踩了你一脚,你的心里顿时一阵恼怒,这就是火种和最开始的火焰。接下来,火焰会烧到多大,那就要看火种的组成了。组成火种的元素,不仅是“有人踩了你”这件事,还包括你心里的想法。假如你认为“他是故意的”,那么火焰一定要比你认为“他是不小心的”大很多。我们再看看那桶汽油。假如,踩了你的人正在哼一段歌,他哼的歌曲刚好是你在非常失意的时候单曲循环的,这段记忆在你心里非常沉重。显然,这些情绪性的记忆就是那桶汽油,会让火焰燃烧得更加凶猛。
因此,表面上看,情绪的火焰似乎是被外部事件所引燃的,然而事实上,让火焰熊熊燃烧的,往往是我们内心的想法。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事,因不同的心理作用,可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例如,你告诉孩子现在不能吃糖。假如他心里想“我太想吃糖,吃不到我会一直不舒服的”,那么他此时的情绪会是悲伤;假如他想“凭什么不让我吃? 太不公平了”,那么他此时的情绪会是愤怒;而假如他想“那也没什么,反正明天我也能吃到”,他就不会有太强烈的情绪。
内心中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对世界的信念,常常是那桶助燃的汽油。有信念会让焦虑的情绪愈演愈烈,例如“倒霉的总是我”、“糟糕的事很快就会发生的”、“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不能相信”等。如果你能挖出这些深藏心的念头,那就能明白为什么有时候稍不顺心,就会引起强烈的情绪。与此同时,有些信念会发挥阻燃的积极作用,比如“绝大多数时候世界是安全的”或者“总会有人向我伸出援手”,都会起到减轻焦虑的作用。
在疲惫、饥饿或者寂寞无聊的时候,孩子更容易情绪激动。每个父母都深有体会,孩子在这些状态时,就像身边摆满了汽油桶一样,一丁点火星就会引发一场大火。可惜的是,我们不能只是告诉孩子“你发脾气是因为你饿了”,因为这样说不管用,甚至还会火上浇油。现实的解决方法是尽量预见、提前预防,尽最大可能地避免燃烧物的积累。
参考书目:《游戏力Ⅱ: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
本文作者:许少月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