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教育孩子,先讲情再讲理

5/21/2023 5:15:41 PM    作者:管理员    525次浏览   

在你心中,家是什么?如果问父母,也许他们会说:家,是温馨的港湾,是远航的牵挂,是孩子心中的避风港。如果问孩子,也许他们会说:家,是妈妈的唠叨与催促,是爸爸的约束与严格,是不被父母理解的苦恼。是的,父母和孩子对家都有各自的认识和理解,父母觉得为家庭尽心尽力,为孩子辛苦付出,但孩子却不认同。本来就是同一个家,为什么父母子女却无法达成共识呢?也许,家长要认识到,教育孩子,要先讲情再讲理。

孩子年幼时,没有太多的主观判断,对父母的依赖性强,因此,父母只要简单告知是非对错,要求孩子听从指令,孩子就能言听计从,父母也不吝赞赏孩子做好的事情。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自我意识增强,活动范围变大,接受的信息广泛,主观体验和感受增多了,父母可能就会突然发现:讲道理怎么突然没有用了?每当孩子犯错或者遇到问题时,父母告诉他可以怎么做才对时,孩子也许会直接生气回答说:“我不要”。父母难免困惑,明明我在好好地和他讲道理,为什么偏偏听不进去呢?其实,这时候,家长就要意识到,孩子的情绪感受影响了他的认知,没有好的情绪,就无法有正确的认知。

举一个生活中见到的例子。孩子在超市里看到自己很想要但是父母原来并没有计划要买的东西,父母不答应买,孩子就不肯走。如果父母不由分说就打骂孩子,孩子要么当场就情绪崩溃要么深深被伤害到,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但父母如果选择讲道理,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吗?年幼的孩子尚且可以半哄半骗的解决,但自我意识强的孩子,道理是不能马上听进去的,讲再多,孩子仍然坚持就是要买。但如果父母能体会孩子的情绪,询问:你是不是很喜欢这个东西?为什么喜欢?通过倾听,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并理解孩子买这个物品背后是需要还是想要,再根据情况提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这时孩子往往能听得进父母的道理,不会坚持要买。因此,当孩子在事件中体会的心理感受能顺畅的表达出来时,输入通道才会畅通。

道理懂了,那么理论应用于实践又需注意什么呢?首先,父母自身对情绪要有一定正确的认知。情绪没有绝对的好坏与对错,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保持一个稳定的情绪,情绪是需要被看见的,没有被看见的情绪可能会压抑在心里。因此,父母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其实就在无意识地培养孩子情绪认知、表达和调节等能力,这是一个需要刻意练习的过程。其次,父母要看见情绪,不仅是孩子的情绪,还有自己的情绪。只要有一方的情绪不好,那么讲道理就难以发挥作用。因此,要先处理好情绪,再来分析客观事实,共同提出方法对策,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最后,道理不应有太多的道德批判、人格攻击,而要做到尊重、共情、理解,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正是自尊心强烈,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亲子冲突也是比较常见的,大多时候的“讲道理”孩子基本上难以听进去。因此,父母要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接纳更多的可能,提出更弹性的解决方法,这也是一种学习。

总之,教育孩子,先讲情再讲理。让我们行动起来,不断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本文作者:黄苑真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