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小孩
《罐头里的小孩》这本书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巴尔托洛蒂太太接到一个从远方寄来的包裹,打开以后发现里面不是衣服,不是零食,也不是一些生活用品,而是一个差不多七岁的小孩。这个小孩一开口就叫巴尔托洛蒂太太妈妈,并让她按照说明书把一种促生长的营养溶液浇到小男孩身上。小男孩就像海绵一样吸收了所有的溶液,然后变成一个脸颊红润、眼珠亮蓝的漂亮而健康的孩子,并且对巴尔托洛蒂太太说会和她生活在一起,巴尔托洛蒂太太还需要送小男孩去上学。
小男孩的名字叫康拉德。康拉德是一个产品,是一家工厂里制造出来的产品。康拉德愿意穿普通男孩都会穿的灰色长裤和格子衬衫,对人彬彬有礼,从不会有不礼貌的时候。他会主动预习功课,玩益智游戏,学习成绩很好。他懂事又能干,聪明又认真,绝不做自己知道不能做的事情,比如睡前吃一颗奶油巧克力糖。如果被迫吃一颗,他会很不开心,哪怕心里其实很想吃。
康拉德也有另一面:他的口头禅是“傻瓜蛋”,喜欢做各种淘气的事,如在墙上画画,剪掉桌布的漂亮流苏,在地毯上浇水。更离谱的是,他冲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叫“糟老太婆”。
不管是家长,还是朋友、同学,应该都会选康拉德“好孩子”的一面。然而,故事里的康拉德努力地从“好孩子”的一面到展现另一面。他在妈妈巴尔托洛蒂夫人和唯一的好朋友基蒂的帮助下,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坏孩子”。
学着穿颜色鲜艳、奇奇怪怪的衣服,在睡前吃奶油巧克力糖,学习偶尔开会儿小差,生气的时候也会打架、骂人,也会说粗话和撒谎·······
一个被大人们按照标准定制出来的好孩子康拉德,成绩优异,知识渊博,听老师的话,却总受到大家的攻击和嘲笑,在努力学着变成“坏孩子”。
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常常会让我想到康拉德是按照“好孩子”的标准生产出来的,他顺从、听话、懂事却并没有给他带来丝毫快乐,更谈不上幸福。他常常无所适从,迷茫无助。
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完美”的孩子,可一个孩子真实的心意却并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内。
如果把喜欢格子衬衫和灰色裤子,别人挥拳到自己脸上依然心平气和当作“完美”的标准,许多孩子只能选择“不完美”,因为没有一个孩子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孩子们只能在大人的责备和期待中不断“学习”,努力去接近“完美”。直到开始探索自己内心世界时,孩子们发现“完美”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于是他们冲撞、躁动,感到痛苦和迷茫。
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只知对错不通人情的康拉德。好朋友基蒂对他的包容和保护,也是因为她知道康拉德的来历。当然,这不是康拉德的问题,他只能按照工厂的程序员为他设定的出厂程序去“完美”地照做,他实在无法理解自己怎么了。康拉德就像罐头里的孩子,已经被框框条条抹杀了个性,失去了孩子的天性。
这本书的最后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康拉德问道:“以后我必须像我先前的那个样子吗?”
大家的的回答都是:“绝对不可以!”
每个人都希望康拉德能够做回自己。这样,他的人生才有意义。全书以基蒂温柔的安慰结尾:“不要担心,康拉德,我们会好好迎接未来的生活!”
本文作者:林旭
参考书籍: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罐头里的小孩》
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