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谈死亡
与活着相对应,是死亡。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议程,但,这也是一个艰难的话题,有许多家长不得不采取回避的态度应对孩子的发问,或者家长在潜意识中也认为孩子长大后就懂了。却不知这个等待是错失教育良机,有价值的死亡教育是教会孩子珍惜生命、敬畏生命。那如何开口和孩子谈死亡呢?
困扰家长们的几个问题是:什么时候谈比较好,怎么谈比较好,要不要骗他,谈什么内容比较好。这些问题背后是其实就是家长的生命观和死亡观。我们自己是如何理解生命、理解死亡、对待死亡决定着我们如何去和孩子谈死亡。
面对产生负面情绪的事件,采取回避和逃避的方式,是人类自我保护的天性所在。面对死亡便是,但是聪明的人类很快发现了这种方式并不是真的有益的,因而人类开始仪式化死亡,用另一种方式去应对死亡,这是接纳死亡,也是死亡教育中的一部分。让孩子参与葬礼的全过程,就是最好的种言传身教死亡教育了。葬礼仪式的由来已久,其中里面的流程,却无一不体现着现代心理辅导的哀伤辅导的理念。
有问必答,科学回答。避免神化、避免恐怖化也避免简单化。孩子对于死亡的提问,可能来自一条翻白肚的闲鱼,也可能是孩子的祖父与世长辞。孩子最先问的无外乎是,ta去哪了。去哪了,最朴素的回答就是让孩子自行观察。一只死了的蚂蚁,一片黄了的树叶,是如何回归大自然,再到新生命的诞生。这是死亡的过程,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对于家长自身最难的是面对死亡所产生的巨大的情绪反应,同样对于孩子也是如此。当我们对一个客体产生连接时,在与其互动过程自然而然会有很多情绪的付出和流动,当这个客体不复存在时,这些情绪的流动就会停止,也就是说两人之间的互动会从动态转为静态,这个过程中,接纳和调整我们与逝去的客体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情绪的引流。情绪的引流,首先应当是看见情绪,面对逝去,悲伤、不舍、遗憾、恐惧、焦虑,各式各样的负面情绪都有可能出现。谈论情绪、具体化情绪,那么我们就可以看见情绪背后需求是什么,当需求被看见,当需求被满足,情绪的引流就达成了。情绪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客体逝去引发的心理失衡,而情绪的引流会帮助我们重新建立内心与客体之间稳定平衡的关系。
和孩子谈死亡,不忌讳,坦诚相对,这已经是有效的死亡教育了。绕开一座山的另一种选择是,攀登它。谈论死亡便是如此,回避这个话题,它依然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应对的功课,何不试着用敬畏的态度去理解和应对死亡。
参考书目:《好好告别》
本文作者:高艳梅
原创作品,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