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培养听话的孩子当成教育目标
从事教师职业多年,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孩子越来越听话了。与此同时,青少年的身心障碍比例也成逐年递增的趋势,三年疫情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更是大大提高了这个比例。我们不禁想问,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
在我们的文化中,相信每个人几乎都被放进过这个评价的框架,得出“听话”或者“不听话”的结论。听话(懂事)才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孩子可能就难以用好孩子来形容。细究这个“听话”,当然有其适应性的功能,例如一个听话的孩子更不会受到批评和指责,可能与师长的关系更融洽,在需要的时候能将外界的建议转化为自身有利的资源。但是,这种“听话”式的教育目标其实是把孩子当成“工具人”。
我们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来看待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原始时代率先进入农业时代的人不一定是勤奋、聪明的人,而是所处地域有土地和河流的人。一个人、一个氏族只有拥有更多的土地,才能让自己有更多生存的保障,有土地就需要有耕种的人,那么人作为劳动力,在不发达的社会中,只能通过上一辈人的知识传承来获得生存的经验,再加上传统中亲子间非平等的关系,于是控制、听话成了一个家族甚至是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这也是儒教“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理论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观认为的现实来源。
这种价值观放在农业时代是可行的,可能在某种角度上看也是必须的。因为如果农业时代的人类不能通过集权和专制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那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但是现在社会的发展,已经不需要让我们的孩子再这么听话,跟着上一代人的指挥棒成长。他们无需再成为“工具”,而应该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所以,“孩子要听话”不仅是一个过时的教育理念,甚至放在社会发展如此之快的今天,这甚至是一个有害的观念。
因为,让孩子听话的本质其实是控制,是让孩子隐藏和压抑自己,迎合家长和社会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标准来生活,照顾了他人的感受却忽略了自己的天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个性特点,如果家长能尊重孩子,就是无论孩子是什么样的,在不影响其发展和他人的前提下,让孩子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去成长。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标准,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期待的样子。因为家长不是“木匠”,不能按自己的心意将孩子“搓圆捏扁”,而应该成为“园丁”,给予阳光、水分和养料,至于孩子会长成什么样,那必须由他们发自内心的力量所趋势和决定。
参考书目:《重新定义父母》
本文作者:吴菲菲
原创作品,转载请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