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情绪觉察和情绪控制能力提升策略
常常会听到一种观点“与人沟通时,其实70%是情绪,30%是内容”。因此,教育工作者常常建议家长们营造“情绪型”的家庭氛围。有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情绪失控,往往会选择掩盖或压抑自己的愤怒、悲伤等情绪,通常选择回避与孩子进行情绪上的交流,或者忽视情绪化的瞬间。然而,这往往会导致孩子处理情绪化的能力非常差。
营造“情感型”的家庭氛围,首先要从家长自身情绪的觉察开始。例如,如果孩子做了什么让自己生气的事,可以这么做。
·完全可以表达自己的愤怒,但需要尽可能把伤害降低到最小化。一方面,理解和允许强烈的情绪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这也能说明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很重视。
·将关注到的焦点放到孩子的行为上,而不是性格。
·有针对性地发表评论,并告诉孩子家长对他的行为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发现自己很生气,依然可以理智地与孩子交流,互相理解彼此的感受,那就继续保持自己的状态,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聆听孩子的回答,与他们进行更多的交流。
·如果感觉到自己因为太生气而不能清晰地思考时,不妨停下来休息片刻,等回复平静后再回来。
·当感觉自己要攻击或辱骂、侮辱孩子时,应该立刻停下来。体罚、讥讽、威胁、蔑视或贬低类的话语都必须避免。
·任何家长都会犯错,都会向孩子发脾气,说一些事后让自己后悔的话或做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当感到悔恨时,可以告诉孩子,当时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而此刻自己的感受如何,从而可以为孩子梳理一个如何处理后悔和伤心等情绪的榜样。
·同样,孩子也有心情低落、糟糕的时候,家长要能原谅并理解孩子的行为。
通常,家长可以通过冥想、写日记,以及演奏音乐、画画等形式感受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感知能力通常需要独处的时间。父母双方可以轮流早起跑步,或者周末给自己放个假(哪怕只有5分钟)。
另外,家长还可以用写“情绪日记”的方法提高情绪感知能力,让自己能够更加关注自己每时每刻的情绪。可以列一个情绪清单,用来记录一周内出现的各种情绪,写下经历这些情绪时的感受,关注导致这些情绪产生的事件和想法。理解不同情绪背后的诱因是什么;有这样的情绪时,当时的感受如何;你和别人是否说起过这件事情的起因。此外,也可以在日记中记录下对他人(如自己的爱人、孩子)的情绪有什么反应。
将情绪贴上标签并记录下来的过程,也是帮助自己定义、接纳情绪的过程。当阅读这些情绪日记时,需要留意感受发给自己的各种信号,如想法、画画词语等。你是如何形容自己的感受的?是否会觉得自己或孩子的愤怒情绪是有害的、可怕的?还是觉得它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能带给人力量,让人神清气爽?你愿意加纳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绪,这说明了什么?
不断对情绪的掌控进行练习,就像我们不断在锻炼肌肉的过程,能够让情绪变得更加张弛有度,也有敏锐地捕捉自己的情绪甚至找到情绪背后的规律——何时何地因为什么样的事件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绪,亲子双方的情绪会更加融合与融洽。
本文作者:林旭
参考书籍:毛亚庆《社会情感学习指导手册 家庭活动篇》
原创作品,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