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父亲长期忙碌或离家,如何补救家庭教育的缺失?

1/28/2023 4:46:41 PM    作者:管理员    646次浏览   

关于父母扮演的家庭角色,中国古代有个词概括得比较恰当,即“严父慈母”,也就是父亲严厉,母亲慈祥。严与慈,刚柔相济,这样孩子长大后便容易人格健全。如果父母同时严厉,孩子性格则容易过刚;如果父母同时慈爱,孩子性格则容易过柔:这两种做法都有偏失。

父爱跟母爱,任何一方缺失,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现今跟古代比,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代,父母和孩子绝大多数是终生生活在一起的。现今社会人口流动大,父母在同一家单位工作的很少,不在同-一个城市生活的却不少,等等。这导致父爱或母爱的缺失成为常见的现象。

今天很多家庭面临这些问题,同时引出了一个有争论的名词——“丧偶式育儿”。尤其是父亲因长期忙碌无法顾及孩子,加上很多母亲溺爱孩子,导致家庭教育遇到很大的难题。

事实上,古代社会虽然人口流动不大,但官员、商人等为了工作、事业,也不乏父母两地居住的情况。他们对子女教育的一些做法,对今天的我们很有参考价值。

左宗棠便是如此。从1852年做湖南巡抚的幕僚到1885年在福州去世,33年时间,他只有两三次跟家人短暂团聚的机会。左宗棠第一次离家做官时, 长子孝威才6岁。

既然不能跟妻子、儿女经常生活在一起,那么左宗棠用什么办法,不但能让四个儿子、四个女儿接受良好的教育,面且能使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被父爱包围的浓深情呢?

在孩子们童年、少年、青年三个不同阶段,左宗棠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一、儿童阶段: 左宗棠给孩子们制订了-份“读书守则”

左宗棠本人从小接受的是儒家的“通识教育”,就是将文化、历史、哲学全部打通来读,地理学等这类学问,他也全部通读,也就是文理兼容。这种将文科和理科融于一体的学问,让左宗棠成为了“全才”。1852年,40岁的左宗棠离开老家湘阴,住到70公里远的省城长沙,他是如何用父爱影响孩子、教导孩子的呢?他亲手用毛笔书写了一份“读书守则”。

这份教导孩子们的“读书守则”,从做人、读书两个方面,给孩子们提了具体的建议:

(1)做人的道理全部在“四书五经”里。左宗棠说,“四书五经”中有圣贤教人做人的道理。比如,怎么孝敬父母,怎么听哥哥的话,怎么对待弟弟,怎么跟朋友交往,以及怎么搞家庭卫生,怎么接待客人。孩子们能照着书中说的去做,就是好孩子;孩子们能够听父母的话,就是孝顺的孩子。

(2)读书的方法全在父亲多年总结的经验跟心得里。左宗棠说,第一,要早睡早起。第二,读书要三到:首先,要眼到,一笔一画莫看错;其次,要口到,一个字一个字念清楚,不能含糊;最后,要心到,边读边想,一个字不懂都不能放过,直到翻字典搞明白。

儿童天性好奇,易忘事。针对儿童的这一特点, 左宗棠要妻子周诒端将这份“读书守则”贴在儿子学堂的墙壁上。这样,儿子每天上课前,先将守则念遍,以加深印象、 端正内心,以免被玩心牵走了鼻子。

二、少年阶段:左宗棠写信引导孩子的观念,当面教给方法

孝威有一般少年都有的天性——贪玩。无聊时,他会带领一帮同学去爬山。山上除了风景没有什么好玩的,孝威便跟同学们玩跳高比赛的游戏。有一次,他从一个一丈多高的山坡上跳了下去,同学们为他的胆识和魄力喝彩、点赞,但从山坡上跳下去的孝威却痛得龇牙咧嘴,因为他摔伤了腿。

左宗棠得知后吓了一大跳。晚上一想,他真是又气又急。但儿子大了,自己又不在他身边,现在儿子犯了错,还能怎样?只能教育他下次绝对不能再犯这种低级错误。于是他便提起毛笔写信。在信中他跟儿子说:你已经16岁 了,怎么还犯这种儿童才犯的错?注意啊,你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你没有权利损坏它。不伤害自己的身体,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这些道理,古书上写得清清楚楚,你要对照着做。

左宗棠这种融情人理的批评,让孝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此以后他再没有犯过同类的错误。一年后,他先后参加长沙的府试与湖南的乡试,相继考取了秀才与举人。17岁的孝威中举,相当于考取了今天的硕士研究生,他不但是左氏家族里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举人,也是湖南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举人。

三、青年阶段:左宗棠不规定怎么做,只说什么不能做

如果说,在儿子们的儿童阶段,左宗棠侧重用“守则”一类的规定去引导与教化他们;到了儿子们的少年阶段,他则采用言传、身教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有观念指导,也有方法参考;而到了儿子们的青年阶段,他已完全放手让儿子们自主安排事情,从不规定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只是在儿子们犯了错误之后,告诉他们不能那样做,以及为什么不能那样做。

1877年,常年待在老家的三子孝勋,抱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理,借着去浙江给人祝寿的名义,带着妻子去杭州旅游。

左宗棠在甘肃肃州军营里得知此事后很生气,因为儿子去杭州之前并没有将这计划告诉他, 更没有得到他的批准同意。按照古人的礼制,这是对父亲不敬。何况,左宗棠看出了孝勋的小心思,他是想借祝寿去旅游。在战争年代,花钱暂且不说,人还有生命危险。为了一时旅游的快乐冒这么大风险,值得吗?左宗棠去信指出儿子的错误,对他的言行及时纠正。

左宗棠晚年对儿孙辈的教育,最看重的是自由。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得出:小时候孩子被父母管得死死的,什么都没有玩过,那么他长大后可能要补童年的“课", 犯起事来更让人心惊肉跳。

         本文作者:林旭

         参考书籍:徐志频《教子也烦恼》     

         原创作品,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