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参与”后的理解

12/29/2022 10:12:01 PM    作者:管理员    533次浏览   

在有关“父母”主题的心理课上,我问学生们:“你愿意为父母准备小惊喜吗?”,有的孩子说愿意,原因是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做家务都很辛苦。但有的孩子却表现得不太愿意,也没有觉得父母有多辛苦。

在学校的家庭教育实践“体会爸爸/妈妈的一天”的活动中,真正去体会父母的一天的孩子在收获中就写到:“妈妈真辛苦,很早就要起床去买菜,还要做很多家务。”“我和爸爸一起去上班,我看到了他一天有很多工作任务,非常忙”。我想,这些真正去感受“父母的一天”的孩子,对于“父母很辛苦”的感受是深刻的。

就像以前我知道做家务很辛苦,但是当我真正去体验承担一整天的家务之后,才知道这种辛苦远比我认为的还要辛苦。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想着赶紧为家人准备早餐。一天之中除了准备三餐,还要打扫卫生、洗晾衣物、清洗碗筷,一天的时间基本都被家务所占据。但是这可能就是很多人的家务日常。在体验中我感受到了忙碌与不易,也对“做家务很辛苦”有了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类似的感受在工作中也曾体验过。在未当班主任之前,我知道班主任非常辛苦,有很多琐碎的事情,也觉得自己能理解他们。但当我担任班主任之后才知道这种辛苦是怎样的一种辛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没当班主任之前知道班主任辛苦,当了班主任之后才知道班主任是这么的辛苦”。

因此,我也在思考或许当我们真正去经历和体验的时候,我们对他人,对事件的理解会变得更深刻,这种理解是一种“参与”的理解。不只是“我知道他是辛苦的,我应该理解他”。而是变成了“他是真的很辛苦,我太能理解了”。

我想,这也是培养同理心的过程。我们在参与中积累的经验和感受,一部分变成我们的知识积累,一部分则进入我们的情绪和心灵。当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或者某人做了同样的行为时,我们以往的这些经验和感受就会让我们去理解他们的这些行为。

生活中我们也能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孩子去亲身体验。比如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感受做家务的辛苦;孩子想做某件事时,也不要着急否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去做,在经历的过程中去体会努力和坚持,去积累经验和感受。

当然,不是所有的事情孩子都能亲自去体会,这时让孩子参与到与其他同伴的游戏中也是一种“参与”。在游戏中进行角色扮演,进行互动,能让孩子知道在这样的情境下人会有怎样的行为表现。这种互动也能让孩子有更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在保证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让孩子去“参与”,让他们更能表达理解,富有同理心。

撰稿:郭晓莹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