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影响
朋友家有两只布偶猫。每次听到一声惨叫,不用看就知道是其中的那只性格温和、身型较小的“三胖”被性格霸道、体格魁梧的“小黑”欺负了。我问朋友,为什么小黑无缘无故就要打三胖?朋友叹了口气,无奈地告诉我,小黑小时候犯了点小错误,曾经被他狠狠地“教育”过几次。或许这种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猫也学到了。
“哈?你竟然打猫!”我感到吃惊。朋友有些不好意思:“嗯,不过那是之前了。我小时候犯了错误就总被我爸打,或者被当众体罚,所以我之前觉得‘打’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调侃朋友:“你的原生家庭的‘暴力’烙印传递和应验到你的猫身上了啊。”虽然这句话带着几分玩笑,但仔细想想,我从小没有任何被父母打的经历,于是乎,我自己也从来没有“动手”的习惯,“打”在我眼中是很严重、很恐怖的事情。好在我的朋友再三向我强调,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之后,他已经意识到,“打”是很差劲的一种表达方式,他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他说自己现在还没有生儿育女,他把两只猫当作自己的孩子,在与猫相处的过程中,他尝试反复练习,给它们立规矩,“温和而坚定”。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对我们的本能的思维模式和情绪情感体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在朋友身上,我又看见了超出原生家庭,在父母教养方式之外的,他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时自由意志的体现。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并不是原生家庭影响的被动接受者。原生家庭到底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个影响是不是“致命的、板上钉钉的”,其实取决于我们的信念。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未来的爱神情仇都难逃原生家庭的影响,那我们自己本身也参与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的叙事中,我们自己成为了证明这句话的一份子。曾经我的一个来访,她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她想学画画,这是她的兴趣所在。而父母却要她学“好就业”的金融专业。在争执中,她还是没有胜出。于是从大一到大三,她的学习和生活每况愈下。她发觉自己越来越难以起床去上课,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对这个女生而言,其实她本来有别的路可以走,比如转专业。她已经上大学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摆脱父母的控制了。但她却不愿意改变,她宁愿用自己“糟糕至极”的状态,向自己的父母宣告当初替她选专业做决定是错的。她就是在用自己来完成“原生家庭对自己施加的影响是致命”的叙事。
每个人身上都带有原生家庭的烙印。我们经常会感受到原生家庭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并不需要夸大这部分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后期的努力,去抵消或对抗父母带来的不利影响。生活是由自己决定的,自己才是描绘人生画布的主笔者。当然,当为自己争取更大的自由度时,我们将承担更大的压力。这也意味着需要拥有更多的勇气和更强的能力,才能对自己负责。当我们失败、不如意、做得不够好时,我们也无法再将“原生家庭”作为托词和借口,父母也不再是被责怪的对象。一切都回到了自己身上,回到了愿意为人生负责的自己身上。
本文作者:戴逸茹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