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不合群怎么办?

12/14/2022 5:06:18 PM    作者:管理员    586次浏览   

学校组织的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8人同住一个寝室,共度3天集体生活。寝室夜谈时,孩子们敞开心扉,谈天说地。其中一个女生(化名小妮)在聊天时得知,周围的同学都觉得她“太正经了”。有些孩子在背地里直呼老师的全名,而小妮并不这样做。小妮是身兼数职的班干部,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很为老师着想和分忧。

我是从小妮妈妈的口中得知这件事的。她的妈妈同样非常尊敬老师,但提起这件事时,我明显感觉出她有一些困惑和担忧。她说:“尊师重道是基本准则,我是不允许她这么做的。但是,从这件事就折射出,或许大部分孩子在这个阶段已经多少有些叛逆和社会了。不知我平时管教太严,她这样会不会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变得不合群?”

小妮妈妈希望小妮拥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她的困惑折射出初中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会遇见的现实问题。坚持原则的小妮还没学会“圆滑”,在一群“不爱守规矩”的同学当中,她就成了“不一样的那个”。在初中生群体中,“不一样”是有些危险的。很多时候,与“不一样”本身的好坏无关,很多人“莫名其妙”地陷入人际困境。比如,有学生告诉我,她因为在班级年龄最小,所以受到排挤。有学生因为不爱聊八卦,所以不合群。有学生认真学习,反而被嘲讽“太卷”,所以遭受谩骂。

初中生渴望在人际交往中体验归属感和自尊感,合群与否对他们而言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然而,处在青春期的他们,正经历着一个心理发展矛盾:闭锁性vs开放性。他们有自己的小秘密,不太愿意过多表露自己,害怕被评价和嘲笑。但同时,他们也常常感到孤单和寂寞,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希望有人关心他们。在得到群体成员的关心之前,自己需要先融入那个群体。可是,“融入”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试图融入的过程中,自身的个性特征与群体成员默认的规则很可能发生冲突。以开头的故事为例,群体成员向小妮发出的信号是:“如果你想和我们关系好,你就别那么正经,你别表现得那么像一个好好学生,你得加入我们,在背后说两句老师的坏话,抱怨两身老师的‘狠毒’”。无论是小妮本人的性格特点,还是她所接受的家庭教育,都与这样的规则相矛盾。

身处这样的矛盾,无外乎做两种选择。一种是改变自己,至少表面上表现得与群体规则一致,从而融入群体。一种是保持本真,坚守自己的原则,但就失去了成为群体一员的“资格”,甚至可能与群体“为敌”。

如何做选择?我想,并没有标准答案。人际关系问题本身就是复杂的。我非常理解小妮妈妈的担忧,但我更希望小妮能够在亲身经历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深入思考“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愿意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等问题。然后做出相应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愿意承担相应选择后的结果。我相信,在实际经历中,孩子们能够学习调整自己的选择和策略。比如,有些孩子一开始会选择“讨好”和“伪装”,但时间一长,他感到不舒服,不属于这个群体,他很可能就会慢慢退出这个群体。这个过程就帮助他认识了自己。有些孩子非常“爱做自己”,但久而久之,发现一直游离在群体之外,或许他也会调整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从这个角度而言,比起“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不合群怎么办”,更重要的课题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认识自我,看到自己人际交往的需求。毕竟,被讨厌也需要勇气,不合群也可能很酷。

本文作者:戴逸茹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