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跟家长聊起孩子的学习时,有家长谈到:这孩子独立性很差,回家后作业也不写,要我们监督着才肯写;也有家长反应:平时孩子在家做完作业我们都会检查,题目正确率都很高,但是一到了考试反而发挥不好了。
孩子出现这两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一点可能是孩子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前一个孩子不能独立完成作业,需要家长时刻监督陪伴。后一个孩子则是习惯了完成作业后家长会再次检查,有了依赖心理,到了考试时由于家长不能再帮忙检查对错,可能就缺乏了一些信心,产生了一些心理波动进而影响发挥。
生活中还有很多孩子缺乏独立性的表现,比如小学一年级吃饭还需要家长喂等。缺乏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可能会让他们以后无法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重要决定和压力。相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能让他们在以后更愿意接受挑战和面对压力,也更容易培养勇敢、自信等积极心理品质。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
一、相信孩子的能力
作为家长可能会有很多的担忧,担心孩子作业完成得好不好,担心孩子是不是穿少了等等。我们好像总是担心孩子不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但其实,孩子是有能力做好的,只是他们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有一些引导,但不是完全替孩子做好。同时我们也需要一些定力,允许孩子可能会出错,包容孩子不那么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当孩子开始自己独立写作业时,答题的不完美是能被允许的。
二、尊重孩子的选择
当孩子想为自己穿什么衣服,报什么培训班而做决定时,我们不妨去尊重孩子的这些选择,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即使孩子做的决定不太美妙,也能让他们从错误决策所造成的后果中吸取教训。当他们下次遇到类似的选择时就能更好的做出决定。而被允许做出选择的孩子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就多了信心,也更愿意做出选择。
三、学会恰当的放手
就拿学习来说,小学一、二年级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需要家长陪伴孩子学习,引导孩子书写、坐姿、答题的规范性。但是到了中高年级,孩子的学习习惯已经基本养成,更重要的是初步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这时候家长就可以在引导中适当的放手。
例如,当孩子完成作业时,可以跟孩子待在一个空间中,孩子自主学习,家长则可以在旁边看书或完成工作。每周或每天可以抽出一段时间,检查孩子的书写、作业完成情况。这样既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学习的重视,又能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有独立答题能力。
除了学习,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试着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整理书包,准备隔天的学习用具和书本;自己整理房间,学习做家务,小学中年级开始学着做简单的家常菜等等。通过教孩子如何做,再到让他们去尝试,最终变成孩子能独立去做,这就是一个“放手”的过程。
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过程就是信任孩子的过程,相信孩子的能力,包容孩子的不完美,看到孩子的闪光点,积极引导,适当放手。
本文作者:郭晓莹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