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孩子自由才能自律(二)

12/1/2022 5:36:37 PM    作者:管理员    507次浏览   

  在上一篇同名文章里,我们讲到把自由还给孩子,才能唤醒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目标感,进而实现主动自觉的努力。我们都知道自由好,人人都喜欢全然的自由,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自由却不是真正的自由,而很多孩子恰恰是被这种所谓的自由毁了。

  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例子。例如在当代很常见的留守儿童现象,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户农村家庭,家里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在孩子上学的年龄,父母双方都到外地打工了,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父母觉得亏欠孩子,想要补偿,两家都给孩子买了非常不错的智能手机。我们知道,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爷爷奶奶辈对于孩子的责任心总是赶不上父母。尤其是农村,爷爷奶奶能够按时给孩子做好饭、保证孩子的安全就不错了,孩子的成长几乎处于一种全然放任自流的状态。那两个孩子都自然而然地成了手机控,成绩落后更是不用说了。两个孩子上了初中,每个科目都跟不上,对学习也毫无兴趣,就跟父母要求不读书了,要出去打工。他们的父母这时才着急起来,惊他们的父母这时才着急起来,惊慌失措。有人会问,这不是两个得到全然自由的孩子吗?他们怎么变成了这种样子?

  要理解这个家庭的问题,我首先需要明白两个概念:放任自流和自由。我们所谓的自由,是父母和监护人主动给予的,是基于同理心和共情而让孩子获得的自由自在和自然成长的环境。在孩子自由自在的状态下,父母需要审时度势和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但放任自流不是自由,也不是宽容,不是爱,而是一种缺乏监护的客观状态,是爱的缺位,也是自由的缺位。

  如果我们种一棵小树,也要在树苗刚被种下的时候要用几根木棍支撑它,等它长结实了,风吹不倒、雨浇不倒的时候才把木棍撤走,们为什么一开始不给它全然的自由,栽下去就再也不管了?因为我们爱它,怕风吹倒了它,怕雨浇倒了它。不管不顾的放任自流不是爱,主动创造的自由才是爱!为什么有些孩子能在获得自由后,生长出自制力和内驱力?因为前提是家长给予孩子自由的时候,同时不放弃合理的期待,也保证有底线的约束,有暗中的关注。家长在给予自由的同时,懂得因势利导,尊重孩子的选择,聆听需求,引导思考,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兴趣和责任心,但同时又不让期待和约束高过孩子的承受能力,让关注成为他的束缚。

  回到本文的这个案例,当家长和老师都以为孩子非常喜欢他们目前这种无人管束、自由自在的状态,没想到孩子们却说,她们渴望的是爸爸妈妈管他们,哪怕不玩手机。他们羡慕别人家那些有父母管着的孩子,觉得那才是幸福。听着他们的心里话,真的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教育难吗?爱难吗?不难,家长有时候只需要想想自己的童年,自己的现在,花时间陪伴孩子,有一点同理心,给孩子适当的宽容和自由,给他合理的期待,他就可以好好成长了,因为向好上进始终是人的本性。

家长要做的,就是竭尽所能地为他创造条件,等着他真正的兴趣发芽。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罗杰斯所说:“只要有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味的心理环境,所有人固有的优异潜质都能自动得以实现。”

  参考书目:《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本文作者:吴菲菲

  原创作品,转载请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