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由才能自律(一)
心理学研究者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影响关系的要素有两点,爱和自由。爱,令关系更近;自由,则令关系保持距离。太近或太远的关系,都会让我们焦虑。”
有些时候,家长煞费苦心的管理和努力钻研的教育技巧,都无法与孩子对游戏的热情相抗衡。于是,家长慨叹:秉性是天生的,教育不是万能的!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把自由还给他吧!有为家长在煞费苦心,甚至心力交瘁地管了孩子一阵子后,实在无力坚持了,两人就开始各忙自己的事,不再时刻盯着孩子了,大家都轻松愉快,和颜悦色。家长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跟他聊闲天,给他讲自己喜欢的书和电影,也给他推荐好文章。同时,家长仍在不动声色地暗中观察孩子,嘴上和行动上都让孩子觉得家长不管自己了,但家长的心劲都使在了暗处。孩子继续上他的学,放学后跟同学在操场踢球,回到家先玩他的游戏,作业做完了看美剧,临睡前读会儿书。孩子过得优游自在,家长的心主要在自己身上,也是自由的、愉快的。
时间默默地流淌。作为家长,站在孩子看不见的地方观察他,能感知孩子每天每一点细微的变化。离初二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还有两周的时候,家长终于惊喜地发现,这孩子变了:好像有谁在他身上悄悄安装了一个大马力的学习发动机,他开始对学习着迷了。每天晚上,他不再沉迷于游戏,开始专心看书,像一块努力汲取知识的海绵,沉重得拉都拉不出来。对此,家长非常纳闷,在全心全意管他学习的时候,他没有丝毫兴趣;对他放开手,他自由了,学不学都是他说了算,他反而不知不觉加速了。当家长询问孩子怎么突然对学习有兴趣了,孩子回答,就是忽然感觉心里有个目标,想证明自己是很酷、很厉害的。等他获得一个好成绩,孩子对自己真的有了信心,他认为他不需要任何人管理,他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当成绩出现滑坡时,他会想办法赶上去。看来,心灵自由的孩子不怕坠落,因为他相信自己坠落之后有可以升起的能力。
儿童心理学家阿德勒早就发现,目标的确定早在儿童时期就开始了。一般来说,儿童在两到三岁时就为自己确定了一个追求优越的目标。这个目标指引着他们,激励着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完成。目标一旦形成,就会不同程度地约束、控制着儿童,他们就会把目标具体落实在行动上,调整自己的生活,以便全力以赴地对自己的目标展开追求。所谓自律,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萌芽并加强的。
家长在焦虑中可能忽视了一个方面:孩子的内在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目标不明确的时候,那种内在的自制力不会苏醒。而这种自制力的种子需要自由的土壤。当他完全受约束、受强制的时候,他的自制力种子得不到阳光、空气和水分,得不到培养,只能沉睡。
心理学也早就向我们揭示了这个规律:儿童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或许,自制力是心理成长和智力成长的合力。所以,作为家长和教育者,应该谦卑一些,多了解一点,多去尝试,多去感悟。家长总是想扮演上帝的角色,想创造孩子,想雕塑孩子,想管束和“绑架”孩子。得不到自由的孩子反抗我们的看管和干扰,我们就歇斯底里,焦虑不堪。这是作为家长的悲剧。当我们把孩子的自由还给他,把眼睛转向我们自己,给他创造适宜的环境,启发他找到目标时,他的自律就诞生了。
参考书目:《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本文作者:吴菲菲
原创作品,转载请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