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站在一起
一位家长请我和孩子聊一聊,因为前两天孩子觉得自己心情跌到谷底,和她提出休学。
和孩子聊完之后,她着急地向我确认:“我的孩子真的有心理问题吗?”
我想告诉她,孩子还没有达到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但确实碰到了一些人际交往的困难,在情绪上有一些困扰。我以为母亲非常担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我马上回答“目前还不至于用‘心理问题’定义,但……”我的重点在后头,可母亲立即地打断了我:“我就知道!她太过分了,就是想博得我的同情,她只不过是不想洗衣服,不想住宿!”从她口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故意为了逃避学习、逃脱住校而撒谎,本质恶劣的孩子。这下听起来都是孩子的错:要么就是她自己的问题,要么就是她编造的问题。
但在和孩子的对话过程中,我对孩子的理解以及她带给我的感受不是这样的。她提到了三件事:第一,遭遇了自己的三个朋友一起在背后说她的坏话。第二,她和自己的舍友打了一场“挺激烈”的架,当时“吃了点亏”。第三,她觉得周围同学的学习风气不好,不希望与他们为伍。我看到的是一个挺受伤的小孩,虽然她在我面前描述这些事儿的时候显得还挺淡定。被排挤、打架、在新环境找不到归属感,这些事件接踵而来,孩子一时难以消化,所以想要逃离当前的环境。
孩子在碰到依靠自身资源难以解决的困难时,确实可能就会表现出一些情绪和行为问题。很多家长往往难以忍受这些情绪和行为问题,甚至因为这些问题而再次指责孩子。家长希望这些问题消失,孩子能够“乖乖的、听话的”好好学习。可是问题不会凭空消失,只有背后的情绪被觉察、需求被满足,问题才能被解决。
家长是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选择权,是有一定能力为孩子提供支持的。孩子在很多时候确实也需要家长的帮助。孩子希望家长能够和他们“站在一起”。“站在一起”意味着能够共情同理孩子,不指责不批评孩子,陪伴他们,与他们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很遗憾,真实情况常常是,家长离孩子很远,他们不经意间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
想要真正做到与孩子站在一起就要转变一定的思维习惯。警惕“我就知道”这样的想法。提醒自己,其实我们对孩子的真实情况不一定真的了解。保持心的好奇,打开耳朵倾听,张开嘴巴询问。孩子感到你真的想要了解发生了什么事,而不会马上就会遭受指责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打开话匣子。在一问一答之间,你接住了孩子的情绪,真的和他站在一起,才开启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本文作者:戴逸茹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