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的三角化
人际关系中,有一种普遍存在的模式,心理学的专有名词称为三角关系。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关系也是比较稳定的。因为当两个人之间有矛盾和分歧时,很容易起冲突。此时如果有第三个人,两人之间的情感张力就会减弱一些,三个人的关系就会重新得到平衡。三角关系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当第三个人,为了淡化两人间矛盾,被一直引入,成为 “解决问题”、使关系变得更稳定的工具时,我们就会说,这个人被三角化了。
我的家庭是由我爸、我妈和我组成的三口之家。当我从三角关系的角度观察我的家庭时,我发现,我的母亲被三角化了。我和我爸常常意见相左。“话不投机半句多”,经常话说到一半就开始起冲突。冲突爆发,我妈就会出现当“和事佬”。可这和事佬也不好当,我爸怪我妈:“都是你,把女儿给宠坏了,宠出个什么坏脾气!”我也怪我妈:“明明是爸爸不讲理,你怎么还帮他说话!”我和我爸都在指责我妈,我妈就像猪八戒在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有时候,我和我爸怕起冲突,有话都不愿和对方直说,互相回避。有意无意间,我妈就成了“传话筒”。我们各自在我妈面前抱怨,或打听对方的想法。一听到不能接受的想法,就容易把对对方的气撒在我妈身上。久而久之,我妈又委屈、又无奈、又自责、又难过:“怎么变成我的错了,早知道我就不把这些告诉你了。”也就是说,被三角化的“夹心人”会产生很大的情感压力。
也有孩子被三角化的例子。夫妻产生矛盾了,他们可能会通过贬低孩子来贬低对方。比如,妻子和丈夫说:“你看你家孩子,今天又惹祸了。”丈夫会对妻子说:“都是你教出来的孩子,成绩这么差。”看起来,他们都在指责孩子,其实是在“指桑骂槐”:指责对方对孩子教育不上心,对家庭不够投入。可是,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他不能了解到父母的“真实意图”,而很可能变得非常内疚和自责。他会真的以为是自己犯了错(比如成绩不好、比如没有按时上床睡觉),才会让父母这么生气。
在我的咨询室中,有这样想法的孩子屡见不鲜。他们非常肯定:“如果我学习能好一些,我爸妈就会开心,就不会每天吵架闹离婚了。”孩子越笃定,我越感到心疼。我会很认真地告诉他们,虽然你很关心父母的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战争,不是你的战争。
所以回头看我自己的家庭。我很心疼我妈,应该内疚的是我才对。正是因为我和我爸回避彼此的矛盾,把我妈当作缓解矛盾的工具,才会令她陷入如此难受的境地。此外,三角化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固化了我们的某个角色,让我们没有办法自由地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想法和立场,直接导致了我和我爸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的结果。
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我和我妈长谈了一次。我不想再把我妈卷入我和我爸之间的战争,这不是她的战争。与我爸的冲突和矛盾,需要我直接去面对,也必须由我自己去面对。
本文作者:戴逸茹
参考书目:《了不起的我》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