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的另一面
在台湾很有名的绘本作家几米的书中,有几张图片很有意思:被响起的闹钟吵醒——表示我还活着;有巨额的电费账单——表示冷气吹得很爽;衣服越来越紧——表示我吃得很好;一天结束时的肌肉酸痛——表示我有拼命工作的能力。
发现了吗?几米的几个描述的共同点是:前面的叙述令人不快,好似太极图中的“黑”,可是,当你意识到另一个层面——被闹吵醒,可以庆幸我还活着的时候,就像太极图中的“白”。当思绪方向不一样时,也会影响心情。让内心充满着感谢,生活充满着喜悦,就不会被不舒心、不耐烦占据了。这样的思考方式就是重新建构。它指的是:我们给予事情不会只有一个面向,从不同看待事情的眼光,看到当事人的特质、优点、动机、努力......引导他看见事情的其他面向,进而拓展当事人的思考,引发不同的行动。重新建构的另一个意义是:我么们了解了孩子描述的事情并重新诠释后,赋予相同的事件不同且正向的意义,看到了事件本身所带来的正面价值,进而形成新的解决方案或行动。
因此,重新建构在养育中的功能就是通过这个过程来引导孩子看见事件中的正向意义,同时带领孩子重新诠释事件中所带来的不好经验。在养育中使用重新建构要注意:
一是,态度温和而不强势。要一个人放弃自己原本看事情的角度,本来就有难度,所以态度温和而接纳,比较容易帮孩子接受不同的眼光与想法。重新建构并不是一味地安慰别人往好处想,而是需要你带领他慢慢从中领会、了解事件有了另一层面的存在。当你想要引导想要引导孩子以其他角度思考时,可以问孩子:“爸爸妈妈有一个想法,你想听听吗?”而不是强势告诉孩子:“你就是应该这样做。”
二是,对孩子不够了解时,比较容易失败。重新建构既然会牵涉观点以及看待事情角度的改变,就表示你需要多了解孩子一点儿才能使用这种技巧。父母必须先知道,孩纸时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在做到尊重、倾听而不评论他的看法后,在加入新的观点。进入他的思维脉之后,才容易引导他重新建构,否则就会形成强迫,就算父母的观点再好,孩子也无法接受。例如,当孩子回家抱怨有同学不跟他玩,父母可以先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那么在意那位同学?和那位同学在一起玩的优点时什么、缺点是什么?不跟那位同学玩的时候,你会因此获得什么?如果孩子一说同学不跟他玩,做父母的立马就说:“不玩就不玩,他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从明天开始你也不要跟他玩......”孩子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失去了思考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孩子也可能以后不想再跟父母分享他的心事了。
本文作者:余必如
参考书目:《家庭中的正面管教》
原创作品,转载请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