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学习的乐趣
对于学习,高中之前的我更多时候是在“独立作战”。不喜欢和别人讨论题目,也不喜欢主动和别人一起学习。因此,一些数学或物理难题如果我自己解不出来,老师讲评又没有听懂的话,可能就这样放着,忽略了旁边可以寻求的“学习资源”。
到了大学,我开始和同学一起学习,我们会一起组队完成任务,会一起去图书馆,这样的方式也让我感受到了学习时同伴的支持。感受到组团学习乐趣的是近期的一个学习小组。我和两个小伙伴组队一起学习,我们会一起讨论我们遇到的问题,会说出我们的想法,会互相夸赞对方。可能是因为他们正在等着我整理的内容,所以我也会更积极、快速的整理出这些知识。在这样的团队作战中我们都有很多的收获。
其实,组队学习中有两种团体动力我们可以好好利用。
1.社会助长动力,也称做社会促进现象。就是当他人在场或和他人一起活动时,个体行为效率有所提高的现象。比如,当我们看到别人都在认真的学习,这种氛围也会促进我们认真学习。
2.情感动力,它包括爱情因素和爱情因素。比如,我和另外两个小伙伴平时就经常一起学习、聊天,互相分享趣事。因此,当有组成学习小组的机会时我们毫不犹豫的选择对方。而在这样的学习小组中,我们也会感觉比在其他的团体中更舒适,也能碰撞出不同火花。
既然学习团体有这些动力存在,平时我们也不妨给孩子创造一起学习的机会。但一个有效的学习团体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点燃孩子的学习动力:关于儿童学习兴趣的真相》这本书中就提到这三点:
1.学习团体要有共同的目标。在开展课后服务时我发现,孩子们之间很喜欢聊天,即使是那些平时课上很积极的孩子也免不了和同伴聊天。再想想在图书馆时大家却能很自觉的保持安静,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原因是主动到图书馆学习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学习。而参加课后服务的孩子即使是自愿报名的,也会存在学习动机不强的情况。所以,孩子组团学习时,也要选择同样有意愿学习的孩子。
2.学习团体要有明确的规则。共同的规则可以避免孩子在共同学习时由于缺乏约束,不认真学习而影响其他人的情况。这个规则可以由父母和参与的孩子一起共同制定。
3.有一定的“优劣比例”。这里的“优劣”不是指学习成绩或技能水平,而是指孩子的学习愿望。如果有的孩子仍然有上进心,但是存在学习习惯不好的情况,可以作为X成员进入学习团体,只是X成员和其它成员在团体中的比例应该不大于1:5。
如果你暂时没有给孩子找到合适的学习团体也没关系,因为家庭其实就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团体。有个同事曾经跟我分享过她的经验:她是一位语文老师,平时喜欢看书。在她的孩子还小的时候她就经常和孩子一起看书。当孩子大了一点之后,这种习惯仍然被保持了下来,孩子经常主动要求要看书,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好。现在她们家的阅读模式是: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书,看各自感兴趣的书。
在家庭中建立的学习团体,既有社会助长动力,也包括情感的动力,所以我们也可以试试和孩子一起学习。
本文作者:郭晓莹
参考书目:《点燃孩子的学习动力:关于儿童学习兴趣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