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低年级孩子家长的正确陪读方式(二)

10/17/2022 5:26:49 PM    作者:管理员    612次浏览   

作家尹建莉曾经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说的:“陪伴”的最终目的是不陪,是让孩子能不陪”的第一步。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讲到了陪读的正确方式不是陪着读,而是陪伴着且做个爱学习的表率。

那么,如果家长没有学习的需求,也不爱看书写字怎么办?学习氛围没有那么浓的家庭可以找其他的学习目标来陪伴孩子,例如孩子的英语口语的学习、平板或电脑操作的学习项目,甚至是乐高之类动手的活动,只要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能多积累类似的体验,就能强化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比起家长心不甘情不愿地坐在一旁的陪读,这种主动的陪伴是不是营造出了一种快乐学习的氛围,一家人沉浸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是不是不仅高效,而且很有意义呢?陪伴的另一个作用——减轻孩子的挫败感。

在做习题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遇到超出他能力范围的难题,难免会产生挫败感。如果这种挫败感让孩子一个人去承担,普通的孩子是比较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的。这个时候,家长的陪伴就能发挥作用了。当你发现你的孩子遇到某道难题时,哪怕你只是陪着他一起审题,孩子都可能多坚持一些时间;而且在他经过思考后仍然做不出这道题时,你再去帮他,他也更容易理解自己刚才的解题思路错在哪里。如果你也做不出这道题,说明这道题确实有一定难度,这样一来,孩子不会因为做不出题而失去自信、怀疑自己,也就能避免他陷入低谷时刻

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与身体在场、灵魂神游的陪读相比,陪伴是失败的缓冲,能有效减轻孩子的挫败感。

陪伴的第三个作用是让孩子站在你的肩膀上,在你的引导下学习,产生自驱力。就是要在孩子做得好,有进步的地方着重圈出来,提出肯定和具体的表扬。家长此时在通过陪伴带给孩子的不是简单的“成功”,而是突破了原有认知后,能固化的“成长”。当然,这个方法对于作为家长的你而言并不难领悟,难的是如何拿捏其中的分寸,难的是不把指导变成唠叨,有时一念之间的行为“变形”。

在分寸的拿捏尺度上,陈美龄老师(培养了三个常春藤孩子的妈妈)的做法堪称典范。当时,陈老师的孩子的新学期课本刚发下来,陈老师没有像很多家长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孩子预习,而是自己先把课本简单翻了一遍,发现其中有一篇是讲雨天的,于是她在那段时间一遇到雨天就带着孩子出去玩,引导孩子观察雨中的大自然。结果上到这一节课时,老师果然就问同学们谁能讲一讲雨天的大自然啊?陈老师的孩子说出的内容就比别的孩子说出的内容更细致、丰富,在其他孩子钦佩的目光中,陈老师的孩子摸到了一颗白球,由衷地喜欢上了这门课程并产生了认真学习这门课程的自驱力。

虽然让孩子爱上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只要家长尊重心理科学和孩子心智发展的规律,想出多种多样的方法,总是能有收获的。

   参考书目:《了不起的自驱力》

   本文作者:吴菲菲

   原创作品,转载请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