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稳定来源是自己
近期阅读完《重建其如其分的自尊》这本书,其中提到重建自尊的第2步是体验到“不论怎样,我们都值得被爱”。
爱是你体验到的,而不像无条件的价值那样,是一个人从认知层面意识到的。虽然哲学家喜欢把爱理智化,但是人们只要一眼就能认出它来。
爱有4个基本原则:
1.你所体验到的感受:一个人只要看见它,就会认出它。
2.一种态度:是在每时每刻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所爱之人。
3.你每天都在做的决定和承诺。有时候爱是需要决心的,尽管当时可能很难。
4.被培养起来的一种技能。
虽然在《他人无法提供完美的爱》中提到这样的一个观点:父母是无条件之爱的一个理想的来源。尽管从家人那里获得无条件的爱是美好的,但父母容易犯错,他们的爱不完美。没有孩子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完美、无条件的爱。花时间为过去没有得到的爱感到痛惜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因此,即使他人再尊重自己,“他尊”也不能替代自尊给到内心的安全感,因此更可靠的做法是,首先为你所依赖的爱的来源负责——这个来源就是你自己。就像价值那样,爱必须是无条件的,不会被暂时的失败动摇,也不依赖于每天的自我评估。换句话说,就是“即使我现在表现得差劲,我也仍然爱自己”。
爱也让你感受到自己是个重要的人。它不能定义你或者赋予你价值, 而只是让你认识、体验并欣赏价值一一你一直都是重要的人,爱帮助你知道这一点!
最后,爱是成长的基础(而非相反的情况)。因此,成就或者超常表不能够填补由于缺乏对核心自我的爱而产生的痛苦空洞。泰德·特纳,格洛丽亚·斯泰纳姆, 巴兹:奥尔德林就是这样的例子,他们都有非凡的成就,但都在后来的生活中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某种东西是缺失的,这种东西就是对核心自我的真挚的喜爱,它是人类成长的土壤和气候。
许多作家声称,人们如果不会爱自己,就没有能力爱别人;纵然是来自他人真挚而成熟的爱也不能转变人们的自我厌恶——或许这种说法言过其实。也许他人真挚而成熟的爱的确能够改变个体的自我概念,只是我们不能总依赖于他人的爱罢了。如果有人足够幸运得到了他人的爱,也不能保证单凭这种爱就能够改变自我厌恶。因此,我们转向个人能够完全负责任的领域:自我。
我喜欢的就是你
不是你穿了什么
不是你做了什么样的发型
我喜欢的就是你
是你现在的样子
是你内心深处的样子
并不是那些把你藏起来的东西
无条件的爱自己可以这样做:
1.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能够照顾好自己的衣食住行,满足自己基本的生存和生理需求,给自己的生活一个仪式感,学会适时地满足自己或者嘉奖自己,活在感恩自己、赞许自己的氛围里。
细心呵护好自己会呼吸的身体,不让他受到任何伤害,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的睡眠习惯,良好的清洁习惯,保持足够的锻炼来爱护好自己的身体。
2.像个婴儿般活着
无条件的爱自己就像婴儿般活着,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就是单纯的存在,单纯的释放情绪表达自己,单纯的放下一切回归自然,多和孩子一起玩耍,允许自己活在全然的光和爱里。
3.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大部分时间,在任何的组织当中,都能感觉到自己有归属感。无条件的接纳自己的所有,无论是如意还是不如意,无分别、不评判、不期待,全神贯注在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里。
4.关注心,少关注外界
收回对外界的关注,享受和自己独处的时刻,珍惜看见自己的时刻,多和自己在一起,能很好的与自己的各种情绪相处,放开撼住自己的念头,让它们如天上的云朵,飘然而去。
本文作者:林旭
参考书目:格伦·R·希拉迪《重建恰如其分的自尊(原著第二版)》
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