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如何应对孩子的“拖延”

10/3/2022 10:45:57 AM    作者:管理员    509次浏览   

陈先生的孩子小池在班级的家长里、陈先生的朋友圈里已经人尽皆知了。但凡要外出活动,参加兴趣班、补习班甚至是上学,小池一定会迟到半个小时。而且不多不少,半个小时。陈先生非常的生气,也很苦恼。好像自己家的小池就是没办法准时。至于小池之前在做什么呢?也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反正磨磨蹭蹭的,到达目的地时,一定都是迟到的。

孩子“拖延”的原因可能有:

1.协调性差,快不起来

大部分处于幼儿园、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神经、肌肉发育不成熟,身体的协调性比较差,大脑和手脚的配合不是那么灵活,所以他们在完成一些精细动作时会比较吃力,穿衣服、系扣子、用筷子、握笔时都会显得“慢”。

这时候,如果父母再催促、责骂,孩子一着急反而更加容易手忙脚乱,什么都做不好,然后就会招来父母更多的催促、责骂……最终进入恶性循环。

2.很多孩子的磨蹭,是父母催出来的

孩子做事一慢,当爸妈的就忍不住去催催催,希望孩子能感受到我们的苦口婆心。

可实际是,我们的催促往往起了相反的效果!

比如:孩子窝在沙发上看动画到10点多,催三遍才肯乖乖睡觉。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真的不知道10点半就应该准备洗漱睡觉了吗?

其实,这些规则孩子都明白。而他之所以会赖着不动,是因为对妈妈长时间的唠叨、催促形成了免疫和依赖。

当妈妈催第一遍的时候,孩子一点都不在乎,因为他知道妈妈只是打个预防针,反正还会再催的,于是继续安心看电视;

当妈妈催第二遍的时候,孩子心里有点准备了,预感到妈妈可能会发火,所以抓紧最后的时间多看一会儿; 

当妈妈催第三遍的时候,孩子知道妈妈真的发火了,再不去睡觉真的会挨揍,所以才起身去洗漱、准备睡觉。

时间长了,孩子做事的标准不是“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而是“妈妈有没有催”。妈妈催的才是紧急的,妈妈不催的一概不主动做。

3.父母帮得越多,孩子越磨蹭

有的家长嫌孩子吃饭慢,就给孩子喂饭,不让孩子自己吃了;嫌孩子书桌乱糟糟的,就去帮孩子收拾;嫌孩子穿衣服慢,怕上学迟到,就帮孩子穿衣服……

虽然父母是出于好心,但是每替孩子做一件事,就剥夺了孩子一次锻炼、成长的机会,到头来人家孩子都能自己吃饭、穿衣服了,自己家的还得喂、还要帮忙穿衣服。

父母为孩子代劳太多,还会让孩子滋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有些事不愿意做就不做、想磨蹭就磨蹭,反正有爸爸妈妈跟在后面“擦屁股”。

4.时间观念差,不会管理时间

孩子如果没有时间的概念,写作业、做事磨蹭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许多家长总是什么都替孩子想好、安排好,“该写作业了。”“到练琴时间了,别看电视了!”“该洗澡了!”常常能听到家长这样一遍一遍地提醒孩子、催促孩子,家长总是替孩子安排好了时间,孩子当然不用操心怎么安排时间了,也就很难有时间观念了。

孩子“拖延”时,建议家长可以这么做。

1.家长要理解孩子,降低对孩子的标准,并预留好时间。

通过平日的观察和孩子的发展特点,我们可以对孩子做一件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心里有个大概的预估,并且把预估的时间提前留出来。

如我们通过一段时间观察,预估到孩子起床大概需要10分钟,那么我们就需要早起10-15分钟,把这段时间留给孩子。

提前有了心理准备之后,自己就不会那么焦躁和慌乱,孩子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发育特点,多给孩子一些耐心和信心,降低对孩子的标准,不要苛责孩子自身发展还达不到的事情。

2.教孩子一些技能,多陪他练习,进行拆分动作等

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从开始到完成看似很简单,其实对于孩子来讲,每个动作都如行进中遇到的拦路虎一样,都是新的挑战。所以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把这个浑然的整体拆分为许多个小动作,并把每个动作按“暂停”按钮,让孩子加深印象并反复练习。

3.发出指令时,把长指令切分成短指令

孩子在做一件事之前,会自己判断一下你给的指令对他来说难不难,然后决定是否去做。急性子的家长总爱对孩子一股脑地发出指令:“快去刷牙洗脸上床睡觉!”

这么一连串的动作无疑会令他望而却步,而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往往只能听到第一个。如果家长把长指令截成短的指令,一次只说一件事,至多两件事(最好用连词连接起来),那就很容易让他们理解并接受。如“孩子,你刷牙的时间到咯”。“该换上睡衣,然后去睡觉了”。

4.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时间概念

小一点的孩子对时间是没有概念的,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时间概念。

如设置3分钟的闹铃,让他感受时间的长度;出门之前多提醒孩子几次,让他有时间意识等。

另外,很多时候拖延都跟生活习惯、家庭制定的时间计划表有关系。家长也要反思自己制定的时间表是否科学,是否契合孩子的发展特点。


本文作者:林旭

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