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智慧,孩子才会有未来
你想要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相信每位父母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不论你是希望他长成挺拔的白杨,还是坚强的仙人掌,你必然期望孩子情商、智商都出众。但是,能不能具备高情商、高智商,并不是父母努力去教育孩子,或者让孩子上许多早教课就能实现的。高情商、高智商是心智发展的自然结果,孩子在父母高质量的陪伴下,各种能力的发展与日俱增,从具体表现来看,就是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日渐提高。但能否做到?这要看父母的智慧。我们经常说:“父母有智慧,孩子有未来。”这里说的未来,并不是说做出了几件大事,或如何出人头地,而是说孩子在父母有规划的合理抚育、教育及锻炼下,拥有健康的身心、充满阳光的个性和快乐积极的人生。那么,究竟父母应该怎么做或具备哪些条件,才称得上有智慧呢?
父母要有智慧,孩子才会有未来
父母的教养能力决定着孩子的成长,一旦你作为不当或判断错误,孩子的成长就会发生偏差,甚至陷入困境。孩子的成长不在于学了多少东西或接受多少特长训练,最重要的是“心智发展”。心智发展包括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而决定心智发展的水平如何,不是给他多少教育,而是看他大脑神经系统的优化与大脑功能的统合。这项影响孩子一生的“伟大工程”,究竟怎么进行?决定因素不是父母的教育能力,而是父母的智慧。
大脑神经系统的优化是指0~3岁阶段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及功能的激活。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统合是指0~6岁阶段神经系列通道的建立,也就是神经回路的建设。由于这方面的培养不是父母下大力气或展现大能耐就能收效的,而是要看父母的教养能力、智慧和远见。
许多父母受了“早教商品”的宣传误导,错误的作为造成孩子错过了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剥夺了孩子的早期经验,这都是缺乏智慧所造成的。所以,想要培养出有智慧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
“三心二意”是父母智慧的基础
想成为智慧的父母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首先要修炼“三心二意”!看看,你都做到了哪些?
●耐心:不急躁、不发火、不急于求成,总能够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互动,关键在“知止”。
●细心:观察入微,能够理解并接受孩子的情绪,懂得孩子的成长特点,不会判断错误。
●用心:善于分析问题并掌握要领,能够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有效可行的策略去培育孩子。
●在意:和孩子沟通无障碍,能根据孩子心智发展的重点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发展偏差。
●创意:思维活跃,能够突破环境与资源的局限,想出好办法来引导孩子进行探索学习。
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耐心是绝大多数父母最大的一块“短板”。缺乏耐心的父母经常会陷于急于求成或急功近利的焦躁情绪之中,常常会剥夺了孩子探索求知的机会,或破坏孩子的自信、伤害孩子的自尊,也会在无形中影响亲子关系,扩大与孩子的隔膜,甚至引发家庭矛盾。下面有几个方法,教父母如何在急躁、没耐心的状态下给自己灭火。
“三秒钟灭火术”立即启动
当你发现自己处于急躁,马上要发火的状态时,立即问自己:“这孩子怎么啦?”接着问自己:“我该怎么办?”然后回答自己:“孩子就是这样!”这种自我对话的方式就是在遏制自己的负面情绪,掐断火苗,让内心恢复平静。这只需要三秒钟,为了不在孩子面前显得不自然,你可以起身去洗个手,或望一下窗外,再回来时便能够换个心情,蹲下去,微笑地和孩子对话。
别小看“孩子就是这样”这很平常的一句话,它会让你立即想起孩子一路来的稚嫩可笑的事,从而接受孩子的情况:既然“就是这样”,我生什么气呢?
选择性地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关注并耐心回应
有些父母对于孩子的行为,事无巨细,都十分重视,于是有些本来可以忽视的小事,都被放大。这样的后果,一是“忙个不停”,应该特别关注的事反而会被忽略;一是长期陷于紧张、焦虑中,让孩子产生“关注焦虑”,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新的情绪问题。比如,孩子偶尔会冒出一两句脏话,这时候如果父母如临大敌,非常“认真”地对孩子谆谆教诲,坚持要孩子认错、改过,孩子不但不会了解和改变,反而会更加关注成人说的粗话脏话,并尝试去说说看。如果你不当一回事,在谈天时才提起,引导他认知那句话的意思,一同讨论该不该说,然后在他同意不说后便不再提起,孩子很快就会淡忘,别人说时也就不再好奇,不会去理会了。
发展孩子的自主思考和是非判断能力是成长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事,但自主思考能力不是在管教中养成的,在生活上、游戏与活动上提供认知探索的机会,并且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在体验中建立认知经验。
尊重并接受孩子的个性特点,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把父母的作为限制在“照顾、支持、知道与帮助”四个方面。比如,当孩子对你说“我不喜欢某个地方”“我不喜欢谁谁谁”“我不爱吃这东西”之类的话时,别以自己的主观见解立刻批评或拒绝孩子的要求,父母应该像讨论问题一样通过对话、交谈,耐心地找出这些表象背后的原因,有可能在那个他不喜欢的地方曾经有不愉快的经历,要予以尊重。
智慧父母的互动技巧——“轻、柔、慢”
在和孩子的互动中,坚持“轻、柔、慢”三个要诀:
●轻:说话声音轻柔,有亲和力。
●柔:回应动作柔和,容易亲近。
●慢:放慢生活节奏,学会放松。
孩子有很多的时间,不像我们成人因为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常常会很匆忙、很急躁。父母说话可以轻一点,不要那么大喊大叫,你越轻柔孩子越喜欢你;动作柔和一点,不要那么粗鲁。做事慢一点,让孩子能跟上你的节奏。比如,与孩子谈话时,你先站在孩子的角度谈,再慢慢引导他去思考一些你想要表达的话,这样的谈话才会有效。
“轻”“柔”的问题比较好解决,“慢”则有些棘手了!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常常把孩子的生活节奏打乱了!一起来看看智慧父母在平日互动中如何慢下来!
慢下来,等一等孩子
一位妈妈和2岁的男孩手牵着手走着,孩子哼着儿歌,突然,他停下脚步,看着歪倒在路边的一个自行车停靠架,他用脚去推了一下,松开妈妈的手,蹲下去观察,绕着铁架转了两圈,用手推推这儿,摸摸那儿。他妈妈就站在一边,等着,一句话也没说。孩子在转了几圈后,知道了架子倒下的真相,满意了,拍拍手上的灰尘,然后,牵着妈妈的手继续往前走。
这位妈妈的表现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在她知道孩子没有危险的前提下,就不加以干预,也不觉得孩子是在浪费时间,而是静静地在一旁等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正是孩子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他能随时发现问题,并找到自己的关注点,然后非常专注地观察、学习。
有这种能力的孩子,到了小学、中学不管老师讲什么,即使很枯燥,他也会找到关注点。所以呢,别埋怨孩子没有注意力,是你要怎样培养他的注意力。要给他机会学习,给他时间和空间,不要什么都来干预。
慢下来,和孩子一起探索
有个男孩,他很喜欢问“为什么”,总是缠着爸爸问很多很多问题。爸爸给他买了许多科普画册,鼓励他读,他都提不起劲儿。有一天,爸爸带着他去爬山,他看见了蜻蜓宝宝,就对它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他问爸爸:“蜻蜓宝宝是怎么吃东西呢?他平时都吃什么呢?他几岁才能长大呢?他什么时候才会飞啊?”他的爸爸并没有马上告诉他答案,而是把家里的书一本一本从书架上搬下来,和孩子一起把与蜻蜓相关的资料找出来,慢慢看。这让男孩对小昆虫更感兴趣了,他问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再上山,去找蝴蝶的宝宝呢?”
我们都知道学龄前的孩子,非常喜欢问问题。父母对待孩子提问的态度,影响着他提问与探索的积极性,也影响着他以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我并不完全推崇“十万个为什么”式地直接灌输知识,因为孩子听成人转述答案,并没有获得探索学习的机会,所以问得再多,你答得再勤,都是在浪费时间,而且丧失了学习的“机会窗口”。
这位智慧爸爸并没有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慢下来,和孩子一起探索。孩子在和爸爸的探索过程中,不仅知道了答案,还会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更多感兴趣的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向我们提问时,有智慧的父母不会马上告诉他“这是什么”,而是要引导他问“为什么”与“这是怎么来的”,然后慢下来,与孩子一起探索。
父母力魔棒
父母对孩子成长起的作用不是直接教育,而是一种魔力般的力量,吸引着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长”。比如,经常用这样的语句和孩子开始一个话题:“今天我们玩什么?”“这个菜好吃吗?”让孩子说,听孩子说,顺着孩子的兴致展开对话。在和孩子谈话的时候,尽量表现得“轻、柔、慢”,就算不能蹲着说,也要有蹲下去的心情——不要有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神态、心态。在结束一天的活动或完成一个游戏、一项活动时,总是用“玩得高兴吗”这样的句式来引导孩子做总结。这样做,每个父母都会具备“父母的魔力”,也就可以称为智慧父母了。
来源:《父母必读》
转载平台: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