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赢”了问题,“输”了孩子

8/6/2022 12:01:13 PM    作者:管理员    497次浏览   

学校里的心理老师要面对的来访者常常涉及亲子双方,有时就会被赋予咨询师以外的特殊角色,如家庭关系调解员,关系中的双方都向我诉苦,数落对方的不是,并希望我主持公道,帮助他赢过对方。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都会在陈述事件的时候忽视、淡化自己的过错,放大对方的不是,并强调对方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一个故事有着截然不同的版本,而述说故事的人,仿佛视对方为敌人。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对父女,由班主任转介来求助。读初中的女儿交了男朋友,深夜跟男友在qq上聊天,被爸爸查看聊天记录发现,引起了轩然大波。怒火中烧的爸爸马上没收了女儿的手机,把女儿的卧室翻了个底朝天,搜索包括言情小说、化妆品等违禁物品,并破坏了女儿卧室的门锁,令她无法反锁房门以便随时监控检查。第二天,心怀不安的爸爸还联系了班主任,要求学校对这一对小情侣公开处分,让他们付出点代价,试图联系男方父母让他们管教好自己的儿子,同时希望所有老师都要知晓此事并共同监督阻止。

可想而知,这位女生在这段风暴中经历了怎样的恐惧、伤心、愤怒,甚至是羞耻。当我们试图让父亲看到她正在经历的痛苦时,父亲一直重复一句话是她自己做错了事情,这是她的问题,不是我的。你们应该去解决她,不是来解决我。孩子父亲对这个事件的评价句句尖锐地指向孩子的内在品性,如撒谎成性不知羞耻不可信任,他相信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改造这个孩子,让她低头,让她服软,让她在自己正确的指引下走好每一步。孩子的恐惧让父亲误以为自己的教育起了效果,他觉得自己作为教育者要,就得让孩子,他把孩子当成了一个问题,并为自己雷厉风行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暗自得意,但在这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他选择了无视。

在后现代心理治疗的思潮中,有一个核心观念,就是将问题外化,让人们体验到自己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才是问题。这个概念对家庭教育有很重要的启示。当你把孩子当作问题,那么你们就站在了势不两立的对立面,至少有一方必定收到伤害,只有把问题和孩子分开,我们才能跟孩子站在同一边,一起对抗问题,改变敌对的态度,了解这个问题给孩子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更好的路径走出困境,才能达到更好的合作共赢的结局。

在每一次的亲子大战中,如果孩子输了,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其实什么也没赢。

本文作者:石依婧

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