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不该被遗忘
你是怎么看待“善良”这个品质的呢?是可贵的品质?还是不值一提?
过去,我们会教育孩子用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教育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但是,现在却经常看到一些不那么友善的事件,比如帮助摔倒的老人,却被诬蔑是肇事者等,让我们变得“不敢”做一个善良的人。
那么,我们要不要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呢?答案是肯定的。
从社会发展来说,善意能让社会变得更和谐。反之,则可能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例如,在网络环境中,有一部分人看到善良、正向的事件时就觉得是假的,看到令他不喜欢的人时就会用语言去进行攻击,甚至做恶意的揣测。我想这种不和谐的网络环境可能就与缺乏“善意”的观念有关。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善意可能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助人是善意的一种体现,在助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自身的价值,在助人之后也能获得被帮助者的感恩以及他人的赞许和认可。卫斯理心理学院心理学家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60多年前就跟踪研究的,处于青春期青少年的生活材料中发现,那些乐于助人的青少年,在成年后通常会表现出社会成就更高、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生活习惯更好、情绪更稳定等特质。很多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善良、乐于助人的孩子心理更健康,也更容易获得幸福的感受。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孩子善良的品格呢?《孩子的品格》这本书中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1.做好行为示范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常常会观察家长的行为方式以此模仿、构建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想培养孩子善良的品格,首先我们就要做好示范作用,去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和孩子一起整理家里不用的衣物、书籍,然后捐赠给需要的人等。在做好行为示范的过程中也能增加更多亲子互动时间。当然,在帮助别人时也要表现出内在的满足感,让孩子感受到助人是快乐的。
2.从身边的小事帮起
助人不一定是帮助陌生人,还可以是帮助身边的人;不一定非得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助人为乐也可以是很小的事。在帮助身边人做好小事的过程中也在慢慢养成助人的习惯。
3.鼓励孩子给予他人情感支持
情感上的支持能让人感受温暖,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善意的方式。当一个人处于情绪低谷期时,如果有人能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支持。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在情感上给别人一些支持和鼓励。例如,看到小伙伴伤心时,去安慰、陪伴他们。
当然,在培养孩子善良的品格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善良是有底线的。不是所有人的求助都值得帮,对于陌生大人的求助要保持警惕。助人之前也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帮忙,例如,看到有人溺水,在自己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就不能贸然搭救,而是帮忙向附近的大人求助。
总之,要培养孩子善良的品格,但也要让孩子明白善良的底线。
参考书目:《孩子的品格》
本文作者:郭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