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你具体有什么样的自卑感?
看到成绩优异的同学,在舞台或赛场上活跃的姿态时,我会感到自卑。看到同学青春靓丽的面容,而我的脸上却长满痘痘,我会感到自卑。看到同学新买的手表,听他说到优渥的家境时,我会感到自卑。总之,自卑好像很容易发生。
第一个使用“自卑感”这个词的人是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德语中叫“劣等感”,意思是(与他人比)价值更少的感觉。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在与他人比较中得出的,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比较时,我们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或只有一点儿价值,即在人际关系当中产生的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我们也不会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好看,家里不够有钱。所以请注意,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一种解释。主观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把客观事实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客观事实虽然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比如我的成绩虽然不拔尖,但我就不需要扛者父母或老师的高期待,顶着“塔尖儿”的高要求。因此,自卑与否,主动权仍然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上。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感到自卑,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阿德勒告诉我们,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希望摆脱无力、劣等的状态,“希望进步”,想要“追求优越性”。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利用自卑感,它就能成为促进健康、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比如,有人虽然对学习成绩不满意,感到自卑。但若正因为如此才下定“我学习成绩不好,所以要加倍付出努力”之类的决心,那反而成了好事。
但是常存在另一种情况,我们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无法改变现实。我们的自卑感会越来越强,我们也会变得越来越消极,最终陷入困境难以动弹。此时的自卑感已经“恶魔化”成了“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借口来使用的状态,比如,“我因为长得不够好看,所以不受欢迎,无法交到朋友。”又如,“我家条件不好,上不了补习班,所以我的学习成绩就不好。”
仔细想想上述两个例子中所谓的因果关系根本不存在。实际上,我们就是害怕向前迈进,不想真正去努力,也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玩乐和休闲的时间)。当我们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意,也更愿意维持现状。
自卑可以成为一件好事,只要你鼓起改变现有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勇气,并真正行动起来。
参考书目:《被讨厌的勇气》
本文作者:戴逸茹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