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努力
期中考结束后,不少学生来找我。他们很苦恼:自己学习挺努力的,但考试成绩仍不理想。因此,他们觉得自己是“笨学生”,努力了也白费力气。有意思的是,我还发现,他们认为名列前茅的同学之所以成绩优异,是因为聪明、能力强,即便不花力气也能轻松学好。这样的想法体现的是能力归因倾向,同时也割裂了能力与努力的关系。许多学生并不了解,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而得以发展的。我们其实拥有能力的决定权,关键在于是否付出努力。
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为了让别人赞扬他聪明,吹嘘他不需要学习,在学校故意表现得不用功,实际却在家暗自努力。其实鲜有天才的神话,大多数成绩好的学生学习很用功。即便是我们认为的“天才”,也是在努力学习和工作后才能那么“聪明”。正如爱迪生所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勤奋比天赋更为重要。
中国传统教育虽然一直在强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真正让学生接受这个现实并行动起来却不那么容易。特别当一些后进生好不容易戒掉手机、游戏和电视,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却在阶段性考试中又一次失败时,他们更容易对努力的效果产生怀疑。他们常常不能客观分析考试失败的具体原因,而是笼统地认为努力没用、能力不足。因而面对失败的打击,他们会委屈地哭诉:“我都这么努力了却还是学不好”,然后迅速退缩放弃。
看起来,我们愿不愿意继续努力是由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决定的。我们能坦然接受成功,却不能坦然接受失败。当我们想进步时,我们就需要挑战自己。这意味着需要接受至少略高过自己能力的任务,定一个略高过自己能力的目标。那第一次挑战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努力的方向不对,缺乏方法的运用,也很有可能在第二、三、四……次挑战中失败。失败成为了你付出努力的障碍,可事实上,失败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会失败,可谁又不会失败呢?失败是普遍的,但是否会被失败操纵是有个体差异的。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失败并不可怕。失败代表着能从中学到事情。如果对失败采取的态度是积极的、学习型的,失败就无法阻挡你继续努力。
成绩较差的学生还会向我抱怨:“可是我花了好几个小时复习呢!”在共情之后,我还会平和地告诉他一个事实:成绩好的学生复习时间达到了几十个小时。并且成绩好的学生还懂得时间安排的技巧,能巧妙地运用复习方法,这些都是他们目前缺乏的技能。学习技能不是天生的,是在反复训练后才能获得的。后进生错过了应该掌握这些技能的阶段(一般在小学),必然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努力去弥补缺漏。当我们无法和其他同学以同样的速度消化知识的时候,我们想要跟上队伍,就必须比其他人更加努力。
能力可以通过努力而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决定结果的不是能力,而是努力。别让失败左右你关于努力的选择,阻挡你提升能力的去路。
本文作者:戴逸茹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