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接纳孩子的自我,而非驱逐它

5/3/2022 1:01:53 PM    作者:管理员    563次浏览   

前几天看书看到精神学家卡伦.霍妮和卡尔.罗杰斯提出了有关儿童情感成长的重要理论。他们认为,当儿童感到不安,不确定自己是否被父母认可时,就会产生焦虑情绪。他们会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感到迷惘和孤独。所以他们必须寻找一个方法来获得安全感,来赢得父母的宠爱。孩子们为了做到这点,会想象出一个另外的“自己”,一个父母可能会更喜欢的自己。这个新的自我,是他们认为父母正在寻找的形象,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父母的认可。通常,这些做法给处于这种家庭状况中的儿童带来了安全感和希望。但问题是,他们所创造出的这个新的“自己”——这个他们现在想要成为的全能、强大、优秀的自己很可能是一个固定型思维模式者。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孩子就会认为,这此固定的特质就是他们具有的自我。

在上个月观看的《青春变形记》这部影片里我看到了这个部分,这部影片也把华人家庭文化中的这个部分表现出来。总觉得华人文化的父母倾向于控制自己的孩子,因此孩子在青春期之前总会想要表现得符合家长的期待,,变成家长想要的那个样子。然而到了青春期,部分孩子会发现这个自我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开始和家长冲突,更可怕的是从向外攻击和父母冲突慢慢变成向内攻击和自我冲突,再内心有愧。影片在这个部分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我也很喜欢“红色熊猫”这种具象化的手段,把“动物脑”用红色熊猫表现出来。当冲动时就变成红色熊猫,稳定时变成人类。

当红熊猫出现的时候,妈妈想要把它「关起来」的想法让红熊猫越来越暴躁,而当朋友们觉得红熊猫很可爱,想要抱抱她的时候,主人公美美反而变回了那个小女孩。在主角身上,我一直看到心理学接纳承诺疗法的影子。主角比起妈妈更能接纳自己的情绪,因此也能自由变换。母亲一直用“好女儿”、“乖孩子”驱逐内心真实的自己,才会有压抑之后的大爆发。在家庭里暴躁情绪出现的时候,家长是否也可以把它想象成红熊猫来了,不再攻击它,也不再恐惧它,试着跟它说说话,问问它怎么了,然后过一会儿它就悄悄走了。 情绪不是洪水猛兽,反而是每个人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看见和处理一些冲突关系的很好的渠道,情绪也好自我也罢,学着和它好好相处吧。

本文作者:林旭

参看书籍: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

推荐影片:《青春变形记》

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