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马带到水边
如果你的孩子不爱学习,你是不是很烦恼?你替他着急,担心他的未来,对他的不思进取生气,对他的不听劝告无奈。你会哭诉:“我真感到焦虑啊!”
被焦虑充斥的家长们容易失去耐心,常采用强制的手段逼迫孩子学习。“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学习?!就算我现在是逼你学习,也是在为你好!”可鲜有孩子“领情”。“听话”的孩子在逼迫中完全丢失学习的自主性和内在动力,仅仅学会应付考试。“有个性”的孩子在逼迫中反抗,亲子冲突一触即发。不爱学,所以逼迫他学,越逼迫越不爱学,越不爱学越焦虑烦恼,恶性循环应运而生。
很多家长在觉得自己黔驴技穷之时,会向老师寻求帮助,希望老师能“教育”孩子改变学习态度。只要孩子愿意学习,所有烦恼将随风飘散。我是班主任,经常接到家长的“求救”电话。但我同时是一名心理老师,所以在与孩子沟通之前,我会先与父母进行工作。
想要打破上述的“恶性循环”,让我们先了解一个心理学概念——课题分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离出来,不干涉别人的课题,就是课题分离。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这是孩子应该做的并且父母无法代替的。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则是父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此时不可避免将发生冲突。所以我们需要两步走:第一步,分清“这是谁的课题”。第二步:停止干涉的行为。
或许有人觉得难以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其实我们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就能得到答案。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那么由此带来的后果——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所以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或许你会说:“可以承认学习是孩子的事,但‘让孩子学习’是我的事,我是孩子的保护人,我有责任告诫他好好学习”。此刻的你已经举起了“干涉”之手。我们总是说着“为你着想”的话,但有时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又或是支配欲。实际并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也就是说,我们甚至在不经意间,出于自己的种种目的,干涉孩子在学习上的选择,侵占学习自主性。
你可能会很疑惑:“那按这个道理,就是说,即使孩子完全不学习,那也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就这样放任不管吗?”注意,不干涉并不等于放任不管。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而课题分离主张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就学习而言,就要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不干涉就不会施加压力,当孩子觉察到父母变化后,不得不考虑一下今后自己该如何做这一课题。于是他主动开始思考在学习上的选择。在他想学习时,他可能会寻求援助,也可能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此时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不过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就不可以指手画脚。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在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不仅孩子需要知道,父母更需要明白: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引导孩子做出期待的改变的前提和基础。除了课题分离,父母还需要倾注无条件的爱和信任,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因此想做一个提醒:家长真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爱的课题”。请思考,即使孩子不如自己所愿也依然能够爱他们吗?毕竟,孩子是独立的个人,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更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不分清界限,而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孩子,只会让自己和孩子的人生沉重而痛苦。
参考书目:《被讨厌的勇气》
本文作者:戴逸茹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