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在一次参加“不吼不叫做有爱妈妈”的专题读书沙龙里我遇见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十位妈妈共读这本书,其中有六位是老师。我很幸运可以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里。学会如何积极引导我们的孩子表达情绪。情绪是有能量的,作为父母亦或作为老师我们吼孩子,传递给孩子的是负能量,孩子受到负能量的投射,感到恐惧,就可能用各种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来抗拒这种能量。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很多孩子没有消化负能量的能力,他们会在不知所措中煎熬,如果发泄出来可能造成各种难以想象的后果,如果长期不说话,关闭自己的内心,就会让负能量积郁在心里。
我们尝试着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处理问题。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教孩子学会表达情绪、排解情绪,并郑重地和我们的孩子承诺:这只是情感的交流,不是对错的纠正。
上个学期初,我微信突然收到一个已毕业学生家长迫切的请求,希望我能够帮她缓和母女之间的冷战。没等我回复,她就给我留了一长串的文字。“老师您好!很冒昧地打扰您,女儿最近和我的关系很糟糕。这几天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这我,我心里老是放不下,加上女儿和我关系很僵。我实在没有办法想到了您,就冒昧地给您发了短信。”“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讨论关于例假这样的问题都可以这么开放的吗?事情是这样的那天菁菁(化名)放学回家,一放下书包就和我说起班里发生的事儿,兴致勃勃地和我说起她们班哪些同学已经来例假了。我看到她把这样难以启齿的事儿讲得那么的兴高采烈,我一气之下大声吼了她。她可能是看到我很生气的样子,没有多说话,就回自己的房间了。可是,从那天起,菁菁就不再和我说话了。我主动和她说起事儿,她也只是点点头摇摇头。放学一回家就躲进房间。我很苦恼也很担心。老师,请您帮帮我吧!”
看完这位母亲的微信留言,我给她回了一个电话。在电话里我大概了解了母女之间发生了什么。原来是菁菁的好朋友前几天初潮来了,菁菁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很苦恼,就很热情大方地把自己小学临毕业时相似的经历传授给了她。回家之后她把和好朋友之间发生的事儿滔滔不绝地告诉妈妈。结果妈妈一时恼羞成怒大声呵斥了孩子。妈妈在电话里一再和我强调她当时觉得孩子这样的状态不太对,她小时候遇到这类的事情都会小心翼翼地说,甚至只敢私底下和妈妈说,都张扬的。看到女儿这么兴高采烈地和说诉说,我很受不了。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就很大声地吼了她。
正是在接到这位无助的母亲求助的那段时间,我正在研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女儿在被妈妈大吼呵斥之后,悄悄地关闭了自己和妈妈沟通的心。因为,她的需求没有被妈妈看见。面对会对我大吼呵斥的妈妈,有些孩子是出于恐惧,安全感受到了伤害,不再信任父母,情感上强行和父母中断了连接,和父母拉开了距离,心中开始怀疑“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还有些孩子已经习以为常了,虽然心理不服,却懒得反驳。故意不配合父母,潜台词就是“惹不起,我躲!”我没有再和菁菁联系,虽不能确定菁菁这时候对母亲的冷淡是属于哪一个类。但我坚信,通过母亲的努力可以打破这一层冰。《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上写到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顺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我建议菁菁妈妈,今晚菁菁放学回家见到女儿先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就自己之前的态度真诚地道歉。感谢女儿对自己的信任,把自己和好朋友的小秘密与自己分享。那天夜里,我再次收到了这位母亲给我的微信留言:谢谢您老师,您的方法太灵了!我和菁菁和好了!她一晚上在家都很开心,和我聊了很多,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谢谢您!看到菁菁母亲的留言,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想起了不久前看过的一篇文章。仿佛那位作者的心境正是我此时的心境。模仿着那位作者的笔法我给菁菁妈妈回了信息:“您不用感谢我,您应先谢您的女儿,再谢自己。感谢女儿给了你成长的机会,感谢你自己有勇气改变”。
回信之后,我提笔记录下了这些。边写边翻阅《非暴力沟通》里的章节,读懂了我第一次阅读时候似懂非懂的地方。其中书里这样一段话我把它记录在了我的生命里“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有些人用非暴力沟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际关系,还有人借助它改进工作。”这对于我可能更像一本工具书,当我需要时拿出来,它可以给我很多启发。
撰稿:郑丹妮
参考书籍:《非暴力沟通》
原创作品,转载请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