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他为什么不再努力了

4/26/2022 4:50:06 PM    作者:管理员    651次浏览   

天天之前的考试成绩总在二十分上下徘徊。在老师的鼓励和辅导下,天天转变态度、努力学习,一段时间后,考试成绩有明显进步,上升到五十分左右。老师十分欣喜,希望他继续努力,闯过“及格大关”。可不久后(外部环境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天天开始松懈下来,不想再为提高成绩付出努力,停止了前进的脚步。

你一定有些纳闷儿,天天为什么不再努力了?取得进步的孩子一定很有成就感,这份成就感能激励他们继续努力不是吗?其实不然。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个心理机制——自我设障。

他人的负性评价会降低个体的自我价值感。面临失败威胁时,为了维护自我价值,我们会做出防卫行为:通过故意给自己的成功施加阻力,即自我设障,从而为将来可能发生的失败预先找好借口,甚至创造借口。倘若失败真的发生,这些借口就是面对他人评价的挡箭牌。

天天可能遭遇了瓶颈,往及格线迈进比之前的提分来得难,失败可能性更大。于是他通过故意不努力来自我设障,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下次考试没考及格,他可以这样安慰自己:“我没及格是因为我没努力(或许我努力了,我还是能考及格的)”。这样想比“我没及格是因为我就是学不会(我能力有限,即便努力了还是无法考及格)”会让自己心里更好受得多。因为我们往往可以接受别人说我们懒,但却最不愿意听到别人说我们“笨到无可救药”。

考试失败可以归因于努力,也可以归因于能力。面临评价时,自我设障可以用来操纵归因。孩子大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他们认为有能力即代表有价值。若努力后依然遭遇失败,这象征着学习上的无能,损害了他们的价值感。于是孩子会通过减少努力,甚至放弃学习等设障方式,来转移别人对他们能力的注意。

虽然自我设障在失败结果的归因上有“优势”,但却容易得不偿失。长期来看,实际的学习行为大打折扣会阻碍学业上的进步和能力的发展。孩子因此更容易失败,并且可能因屡次失败的冲击,更严重地挫伤他们的自我价值。而自我设障后偶然获得的成功,则会成为吹嘘自己能力的资本:“我不需要努力学习也能考好,我真是个天才”。陷入这样的自我欺骗,同样会阻碍自己的成长发展。

孩子如果缺乏直面评价和正视能力水平的勇气,就经常需要给自己的失败提供借口,自我设障。我们可以从转变他们的思维模式入手,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活度,帮助他们建立成长型思维。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面对评价时,不会将负反馈视为对自己能力的贬低和诋毁,而能从批评中学习和积累经验;看待能力时,不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能够通过锻炼提高和发展的,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他们在没考好时会这样想:“这次没考好,暴露出我的知识漏洞。我再努力些,多补缺补漏,之后肯定能学会的。”

我们要为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提供良好的评价环境。比如在孩子成功时,肯定他的努力而非夸他聪明。在他们失败时,提醒他多加努力,而非责骂他“太笨”(强化他对自己“能力不足”的认知)。这样做也能引导孩子在面对学习成果时,多做努力归因,而非能力归因。如果孩子对能力持有发展性的认知,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能力,他们更可能为努力学习注入动力。如果孩子学会挖掘和关注负性评价中有价值的反馈,他们就能跳出自我防御的圈套,突破自我设障的陷阱。

本文作者:戴逸茹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