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助力孩子成为有趣的人
近几年常常在一些社交软件看到“好看的外表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外表”和“灵魂”暂且不谈,今天想先谈谈“有趣”。
“有趣”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定义。也许是幽默,也许是好玩,也许是脾气好,也许是创意多,还有可能是有主见,至少在相处的时候给别人带去新鲜和舒服的感觉。
在看《自我成长的力量》中《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这一章节我也在思考:我是否是个有趣的人呢?每次参加课程学习特别是有不熟悉的学员时,我都不爱说话并且尽可能坐在边角位置,遇到自我介绍的环节压力就很大,还容易紧张和焦虑。而当我和熟悉的人在一起,我可以做到谈笑风生,把最近看到的梗在某些时刻抛出来,思维敏锐输出新的思路。这么看来或许有趣未必是一种能力,更像是在特定环境下的表现。我们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人群的时候,就是会有不同的表现。
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会表现得有趣呢?试想一下,一个环境可以让你放得开,坐着大哭站着大笑躺着打滚都被允许,有一群爱你的朋友,你可以说你的喜欢也可以说你的不喜欢甚至可以不说任何一句话,以上都被他们允许。我想你多半会变身成有趣的化身,给周遭的人带来快乐和创意。在一个环境里,有趣的程度和放松程度几乎是成正比的。
可以回想、观察小孩子,小孩子放肆地玩放肆地追逐、打闹,他们互相觉得有趣。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对错,不知道危险,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玩耍的本能做自己,总是会给出家长意想不到的表达和回应。
只是成长的过程慢慢被规定对错,该做和不该做。过度地规定让人小心翼翼,害怕犯错。孩子内化了家长的标准和限制,更相信各种各样的规则。也许要说话之前,已经压抑了三分之二以上的自己,只能呈现一小部分的自己和生命力给别人。
回忆我自己的小时候,并不是一个被家长接纳的成长过程。然而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这么一段快乐、有趣的时光却也和被接纳息息相关,那就是我大学的实习时光。那个时候,实习的指导老师对我的要求是:在不违反师德和教学常规的情况下,在讲台上站满40分钟并顺利讲完就好。还记得有一次我设计了一节基于当时综艺节目的热门活动修改而成的课,恰巧大学老师来听课,评课环节被大学老师批的一无是处,也引发起指导老师和大学老师的争执。从学科的严谨性、科学性来说,大学老师是对的,但我的实习老师们也用她们的接纳保住了我对专业、学科的探索和创造力。我很感谢这段经历,一方面勉励我继续钻研学科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另一方面我又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发挥自己在学科的创造力。
去爱孩子,相信孩子,让孩子相信自己本来就是被人所爱、所接纳、所允许的,那么孩子会越来越放得开,越来越有趣。
本文作者:林旭
参考书籍:丛非从《自我成长的力量》
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