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之难,难于何处?
我们总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好,比如告别拖延、坚持运动、调控情绪。可在改变的道路上,我们的脚步总是越走越沉重,结局常以失败告终。“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改变之难,难于何处?
改变需要我们摆脱旧经验的束缚,塑造新经验替代旧经验。但旧经验往往根深蒂固,并总是给出一些糖衣炮弹的诱惑,阻碍我们创造新经验。这里的糖衣炮弹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两种感受——控制感和安全感。而新经验却恰恰相反,它们是不熟悉的事物,容易引发我们讨厌的焦虑感。我们常说要自我革新、突破心理舒适区,为自己打开新世界,迎来新体验。但与遥远的“未来我会变得更好”相比,我们还是更留恋眼前的安全,不愿承受改变带来风险和痛苦,因此改变的发生很艰难。
一位遭受情绪问题的学生来咨询室找我。他告诉我,当情绪非常糟糕时,他会选择用小刀划自己手臂的方式让自己放松。一开始,他只是在心烦意乱时随意翻书,不小心被锋利的纸张划破了手指。看到鲜血流出的那一刻,他顿时冷静下来。从此,他便自己“发明”了这种以伤害自己为代价的方式来应对难受的情绪。他知道这种方式不好,想停止这个行为,却每每控制不住自己。对他而言,“在焦虑时划伤自己”最熟悉、简单、有效,就是他的心理舒适区。在情绪蔓延和即将失控的时候,他习惯用这样的方式处理情绪,获得了暂时的控制感。看来,心理舒适区不一定真的舒适,它只是一种我们很熟悉的、甚至自动化的,应对外界环境的固有方式。在当下,它能带来最多的控制感和安全感,满足我们的需要,给我们“舒适”的体验,因此我们容易沉溺其中,无法自拔。但从长远看,这种消极的固有应对方式会阻碍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随后讨论了很多别的应对方式,希望他能尝试建立新的积极的方法,从而替代旧的消极的方法。讨论的结果包括画画(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转移注意力)、大声唱歌(宣泄情绪)、运动等。一周后他回到咨询室,他有些抱怨和沮丧。他告诉我,在间隔一周的时间里,特别难受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划伤了自己。我问他:“无一例外吗?只要难受都还是用这个方法缓解?”他停了一会儿,说:“也不全是,有一次,我情绪没那么糟糕的时候,我去画画,然后好像就好一点了。”“你做得很好,至少在那一次,你对抗了自己的习惯,没有停留在你的舒适区里,你选择了尝试和改变。”我立刻欣喜地肯定了他的改变,即便在他嘴里我感觉他认为那次例外微不足道。
改变很难,但并不是不可实现。正是因为看清改变的艰难,在改变的路上,我们才更需要培养多一些觉知:觉察和看清固有应对方式;增长多一些胆识:跳出一时“舒适”的束缚,接纳焦虑,勇敢尝试;积聚多一些鼓励:为迎难而上增添动力。在具体行动时,可以按照“小步子原理”,落实一个个小改变,获得一个个小成功。每一个很小的新经验都能带来一份成就感和希望感,抵御焦虑感和失控感,为下一步行动提供能量。再回头,改变之路,我们已经走出很远了。
本文作者:戴逸茹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