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思考方式,让挫折助力成长
今年寒假,北京冬奥成为了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在本学期的一堂心理课上,我运用了冬奥会的素材在心理课上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了“挫折”这个话题。
在这堂课上我发现,学生们提到的挫折可能并不是特别重大的困境,但对他们来说都有特别的意义。他们提到的挫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不如别人。例如:平时我很努力的练习舞蹈,但在比赛的时候还是输给了另一个小朋友,最终没有被选上。
(2)学习遇到了困难。例如:有一次考试中我发挥的很不好,成绩很不理想。
(3)曾经出现失误。例如:在运动会的跑步比赛中,我跑到一半摔倒了。
这些都是他们努力去做的事,但是却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这对他们来说就是曾经遇到的一个“困境”。
在生活中,孩子也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甚至产生灰心、沮丧的情绪,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怎样去帮助孩子呢?
这时候不妨试试引导孩子用成长型思维去看待他们遇到的挫折。
有研究表明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助于小学生正确看待学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压力,在客观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那么,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呢?
持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倾向于认为智力和能力是可增长的,是具有可塑性的。而与之相对的持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不变的。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持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更加看重遇到挫折事件的过程中的收获以及这次经验给自己带来的成长。他们相信通过付出努力、改变方法、寻找资源等方式可以学会之前不会或不擅长的事情。在下次遇到挑战时,他们会更愿意接受挑战;而持有固定型思维的人面对挫折则会产生更多的焦虑,认为这次的失败是由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在下次遇到同样的挑战时,为了避免失败,他们就会倾向于选择难度较低的目标。
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思考他们遇到的挫折:
(1)从他人成功中吸取经验。在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时,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别人为什么会做得更好,从他人身上获取资源。如从“我不如别人”变成“他身上有什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可以学学他是怎么做的”。
(2)注重过程,把挫折看成学习的机会。引导孩子寻找在挫折中我有什么收获,对我未来的成长有什么帮助。如把“我比赛摔倒了”变成“虽然我这次摔倒了,但是下次比赛的时候我就会更加小心了”。
(3)正视努力,寻找资源。我们要引导孩子看到努力的意义,明白努力可以提升自我。同时,在努力的过程中积极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来获得更多的资源。如从“数学太难了”变为“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还可以找同学来帮我”。
希望通过引导孩子转换对挫折的思考方式,能让挫折变成孩子学习的机会,助力孩子成长。
本文作者:郭晓莹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