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一个孩子“叛逆”的时候
孩子进入青春期,有些家长感觉“如临大敌”,这个时期似乎意味着“叛逆”的发生,意味着亲子关系时常处于危机之中。那么,当家长们在形容自己孩子“叛逆”的时候,他们控诉的是孩子什么样的行为现象?
最近有个家长向我吐苦水,说自己的女儿叛逆,每天不按自己的要求把头发梳得锃光瓦亮,非得留着两撮碎发飘来飘去,在家里梳好了去学校也要偷偷放下来,这不仅是叛逆,而且是欺骗的行为,说到这些,家长的情绪激动了起来:“我觉得女孩子头发就是要梳干净了才有朝气,我是特别受不了她那不清不楚的样子,我是个急性子,看到了就忍不住生气,我就不理解她为什么这么叛逆,非要跟我对着干!”
一段话,句句都以“我”开头,这位妈妈谈了“我”的审美、“我”的感受、“我”的脾气,“我”的看法,对女儿想为自己的发型做主这件事的解释也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她是因为叛逆才这么做。“凡是不顺着我的行为都是为了跟我对着干”其实是家长们挺自恋的不合理信念,当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不难理解这位女儿这么做的原因,是有了自己的审美主见,比起妈妈对自己的评价,她开始更在意同龄人的评价。这本是孩子正在成长的好现象,却因为家长不能适应孩子的成长速度,变成了一个“叛逆”事件。
所以,当我们说一个孩子“叛逆”的时候,我们的立场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我们的诉求是希望孩子听话,原因是听话的孩子更好掌控,短期内教育起来更没难度,最终的结果是用简单粗暴的归因方式掩盖了许多本质问题,让家长错失了解孩子的机会,让孩子错失了探索自己个性的机会。一个从未“叛逆”过的孩子,可能会在长大后失去主见、勇气、自信和独立的价值观,只为了迎合家长的审美、感受和脾气,那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当你感受到孩子开始“叛逆”时,切忌盯着问题试图以压制的方式解决它,而是将目光放远,注重长期效果,将问题看透,探索孩子反抗的原因,将危机化为转机,抓大放小,松弛有度,允许孩子成长为一个跟你拥有不同审美、不同个性、不同价值观的人。
本文作者:石依婧
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