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孩子,蓄能出发——考后心理调适小技巧(家长篇)
时间飞逝,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双减”之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也如期而至。期末考试结束后,有的同学在为考试成绩担忧;有的同学在积极筹备寒假的复习、预习计划;有的同学沉浸在考后先放松的“休息”状态里;有的同学在焦虑如何面对考试的结果;甚至有的同学只想逃避。下面为各位家长提供一份考后心理调适的小技巧,供参考。
一、孩子的心思我会猜
考试结束以后,我们的孩子通常会有哪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呢?
1.备受挫折的状态。
考后,很多孩子的心理状态,取决于考试答题情况的好坏。有部分答题不理想的孩子,感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这就容易导致孩子过度关注考试成绩,以成绩定位自己,一旦发挥不好,就会害怕面对,甚至害怕他人比自己考得好,产生压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的现象。
2.过度补偿的状态。
考试结束,很多孩子一下子就“泄气”了,认为自己努力复习了那么长时间,应该让自己好好放松。其实这样反而不好,心里的焦虑、紧张感需要一段时间慢慢消退,而不是周五考试结束,就彻底放飞,比如:不分时间地玩手机游戏、看电视、睡觉等。过度的玩乐会使考试期间的压力与突然的松弛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再重新休整进入良好的稳定学习状态需要花比较大的力气。
3.无所适从的状态。
考前,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小目标,但考后,目标就消失了,我相信家长们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马上寒假了,孩子可能开始上网、玩手机游戏或者睡懒觉,没有规律地完成作业,这会让孩子在适应新学期的学习生活遇到一些困难。
4.情绪不稳定的状态。
有一些孩子可能原本很优秀,对自己要求很高,由于考后感觉自己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导致吃不好、睡不好,情绪低落,自怨自艾自责,懊恼自己复习时努力不够。家长的无心之语也能让孩子的情绪一触即发。
二、孩子的成长我支持
很多家长在了解了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之后,也感觉假期到了。孩子放松,家长也可以放松一下。殊不知家长光看孩子的期末成绩是远远不够的,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支持是孩子最需要的。面对孩子考试后的状态,家长可以做什么,给予孩子支持和力能呢?
1.对孩子保持合理的期待。 每位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这是正常的心理期待,但如果期望值过高,超过了孩子努力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则不仅会给孩子额外造成压力,也会让自己十分焦虑。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让孩子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估,对未来有明确的期待,这样孩子才能发展出自己的动力,去努力,去应对挫折。
尽量避免主动问孩子“考得怎么样?你觉得能考几分?”之类的言语。避免放大“考试很重要,问题很严重”的信号,潜移默化地让孩子认识到“考试只是检验我们近段时间学习成果的工具”。在假期里少不了家庭的聚会,亲戚朋友见面常常会问孩子“考得如何”,家长可以积极引导,淡化孩子对分数的过渡看重,积极面对长辈、同伴不同方式的关心。
2.成为孩子倾诉的对象。如果孩子愿意与你分享考试的过程或考后的感受,恭喜你,看来你是一位优秀的家长,孩子愿意与你畅所欲言,没有隔阂。相信当孩子有心理压力与负担时,你一定能做出正确引导,帮助孩子轻松化解。
如果暂时还没有让孩子对你畅所欲言的方法,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这样的游戏。
游戏指导语:为了检测一下你是属于哪种,我们玩一个游戏,真心话大串烧
拿出一张纸条,写下以下内容
内容依次为:(1)期末考试考完后的心理感受
(2)知道考试结果后的心理感受
(3)总结经验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
以上三项内容各写一句话,但要简练、真实
3.家长尽量放平自己的心态。无论孩子考得是好是坏都是对过去一个学期的回顾,检验孩子一学期的学习成果,已画上句号。与其生气、懊恼,批评孩子。还不如与孩子一起规划寒假生活,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放松的时间。相信通过寒假的调整,可以让孩子积极总结一学期的成长与不足。在假期里,合理安排复习的时间,补缺漏。
4. 用心陪伴与支持。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家长用心的陪伴与支持。在考试前后,您的陪伴与支持显得更为重要。关心孩子,不仅仅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更要关心孩子的感受与想法;陪伴孩子,不仅仅是在身边,更重要的是一起做;支持孩子,要做到无条件,无论成绩好坏,都要让孩子感受到您的爱与支持。减少攀比,不过度纠结。少说一些“别人家的孩子”,多关注“自己家的孩子”,能发现自家孩子的优势与兴趣,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谨慎设置考后物质奖励。学生往后还有很漫长的学习时光,“物质奖励”容易让他们珍贵的内部动力变成外部动力,比起暂时的物质激励,孩子或许更需要我们的情感鼓励和支持。
5. “6秒法则”助沟通。家长可以学用一个技巧。考试后,由于对自己成绩的不确定性,有的孩子会担心、会焦虑,会因为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与自己较劲、与家长较劲。此时,当家长也想发脾气与孩子对抗时,请家长学会一个技巧“6秒法则”,给自己一个6秒的空挡,什么话也别说,什么动作也别做,6秒之后再看怎么与孩子沟通。
6. 密切关注孩子情绪,及时疏导。很少有孩子真的不在意成绩,但是付出的努力总是不能够达到父母、老师和自己的要求时,他们会产生无力感。为了保护自尊心,避免过度受挫的感受,孩子可能会做出逃避学习、拖延甚至“故意”搞砸学习的行为,这些与目标相悖离的情况,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
作为家长尤其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细心观察孩子的变化,要通过日常倾听和沟通理解孩子的表现,用发展、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客观全面地评价孩子的成长,积极表扬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与孩子共同面对遇到的困难。
篇后语:牵手孩子,蓄能而厚积薄发
家长朋友们,人生如长跑,起步忌冲刺,薄发需厚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不能靠填鸭而成,也不靠灌输而至。今年,《家庭教育促进法》已全面实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要共同把握育人的时机和节奏,家校社协同努力,尊重孩子、关爱孩子、帮助孩子向阳成长!
文字整理:郑丹妮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