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玩的孩子,更懂得制造快乐、健康成长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说:“孩子有种魔力,能够把平凡场所中不被人注意的角落变成兴趣盎然的游戏场。”
千万别小瞧一个能在一坑泥、一坑水中玩得忘乎所以的孩子。
会玩的孩子,更懂得为自己制造快乐、释放情绪。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孩子即便挨打、挨骂,却很少有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1.童年缺少玩耍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李玫瑾教授说过:“会玩的小孩往往更优秀,学习成绩更好。”
可现实生活中,多少孩子的一天,不是在学校上课,就是在家里小课桌前的方寸之地刷题,几乎没有放松的时间。
前几天,四川攀枝花一个小男孩打110,只为求得几句安慰。
他哭泣着倾诉说,妈妈只要一看到他不在学习,就打他。哪怕作业他全部完成了,妈妈还要逼着他看书,无时无刻不在逼着他学习。
他苦闷、委屈、压抑,终于情绪崩溃,只好求助110,称“我想永远离开我妈妈”。
被学习裹挟得密不透风的孩子,丝毫没有自己的喘息之地,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综艺《亲爱的小课桌》里的凯凯,才上一年级,就出现了注意力差、不合群、自卑等各种问题。
直到看了凯凯的日常生活才知道,他的课外活动全部被学习挤满了,没时间跟小伙伴们玩,也没机会跟同龄人打交道。
短短一个假期里,妈妈给他布置了376套卷子、报了三个兴趣班,并且以亲戚家孩子暑假时间全部用来学习为例,鼓励凯凯向别人家孩子看齐。
像凯凯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不在少数。他们从早上七点半进校开始学习,一直学到下午五点半,晚上写作业又要写到很晚。周六、周日又被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占据,继续埋头学习。
这样每天都被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日子,要经历12年!
这种常年无休的高压学习状态,有几个孩子能够乐在其中?
经常听到网上有人吐槽现在的孩子脆弱、玻璃心,打不得、骂不得,稍有不如意就寻死觅活。
但是想一想,我们小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的作业、考试,更不会每天被父母批评、唠叨。
即使被打被骂,我们也有时间跑出去玩,一玩起来就把烦恼抛之脑后了。
就像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提问:过去的孩子也挨骂甚至还挨打,为什么不会动辄就抑郁、跳楼?
上千条回答,可以概括为一点:过去的孩子虽然挨骂挨打,但他们有很多情绪宣泄的出口,他们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有洗衣、做饭、照顾弟弟妹妹、在外面疯跑玩耍……
是啊,孩子们的童年,需要玩耍、运动,需要蓬勃的生命力。
只有生命力越旺盛的孩子,内心才越阳光。
2.童年爱玩的孩子,未来内心更强大。
什么是一个孩子真正幸福的童年呢?
我想应该如教育学博士钱志亮所说:“有充足的睡眠,可以好好长身体;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自在地疯跑、畅快地运动、投入地观察自然万物、和小伙伴玩游戏,或者只是静静地放空、发······这样的生活会让孩子每天兴致勃勃,感受着生活的乐趣,激发出他们的生命力。”
但现在的孩子生活非常单调,即使是“双减”过后,大部分的孩子也是过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娱乐方式也比较单调,看手机、玩电脑、看电视,而这些电子产品又通常被家长视作“眼中钉”。
而且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数量也比过去少,家长更容易集中力量去教育。
双向夹击之下,孩子受到的伤害就更大。成绩不好,家长一批评就爱钻牛角尖;总玩手机,家长一批评就跟父母吵架、离家出走。
不是孩子非要闹,而是他们的世界太小了,那么一点小事,却显得特别大。
但会玩的孩子,就不一样了。
他有很多消遣的方式,遇到再大的事,也不会轻易被击垮。
我同事的儿子喜欢打篮球,用他的话说就是没有一场篮球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打一场不行,那就打两场。
摸底考试没考好,打打球发泄完了,人就好了。
父母和他争吵了,二话不说出去打球,回来后,大家的气也都消了。
去年孩子上高一,开始住校,同事担心他第一次跟同学合住会不习惯,结果他只是跟舍友打了两场篮球,彼此就处成了铁哥们儿。
他每天过得丰富而充实,练就了一颗强大的内心。
美国医学博士斯图尔特•布朗用了42年时间,跟踪采访了6000人,结果发现:小时候没有无拘无束玩耍过的孩子,长大后更难适应新的环境。而那些自由畅玩的孩子,长大后无论社交能力、抗压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
会玩的孩子,无论性格还是行为举止,都更为松弛、开放。
他们不至于把自己搞得紧张兮兮的,或者陷入刷题、考试、青春期苦闷里,不会动不动就钻牛角尖,更能适应生活的复杂性。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爱玩、爱闹,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由着他去吧!
一个会跳、会笑、会闹的孩子,比一个内心脆弱不堪的孩子,更让父母省心。
3.孩子玩得痛快,人生才能活得精彩。
每年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我们通常会发现,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学霸,都不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相反都很会玩。
比如最近因“八米复习资料”走红的山东学霸张瑶,前不久被复旦大学医学院录取。
高考结束的这个暑假,她学游泳、练习吉他,不论是乐器还是体育运动,她都想试试。
之前的假期她也没闷在家学习,或者练书法,或者学散打,或者去演讲,有时还玩变形金刚玩具、看科幻电影。
即使在学习比较紧张的高三,她也没有放弃这些兴趣爱好,甚至抽时间做了半个月的高中助教。
爸爸一开始还担心她的这些爱好会影响成绩,但老师却劝爸爸:“让她放松放松也没什么不好,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计划。”
他看女儿的学习成绩没受到影响,这才放下心来。
班主任说,张瑶学习时专注度非常高,一旦开始学就能完全沉浸其中,所以不管学什么都能很快上手。
“玩得痛快,活得精彩。”张瑶身体力行地证明了这一点。
会玩的孩子在学业上更出色,这已经有太多的例证了。
2020年高考总分为725分的湖北状元唐楚玥,能弹钢琴、写书法、演话剧,运动会上还取得了200米短跑第二名的好成绩。
2019年高考总分730分的广西状元杨晨煜,写得一手好字,还喜欢打羽毛球、踢足球,在画画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所以,千万别小看玩对孩子的补益作用。
美国佐治亚州一个研究表明,被允许自由玩耍的孩子,创造性思维方面,是普通孩子的3倍;在提出解决方案的多样性方面,经常玩耍的孩子得分更高。
生物学家马克•贝科夫则认为,玩耍能训练孩子的应急能力,提升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遇到新环境时更具有竞争优势。
玩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习是一项高耗能的事,玩耍是一项高级的养脑方式。
当孩子学累了,家长就可以带孩子到楼底下跑步、打球,或者陪孩子下棋、聊天,让孩子暂时远离紧绷的学习环境,稍事休息。
正如李大钊所说:“要学就学得踏实,要玩就玩得痛快。”
劳逸结合,互相补益,方能长久。
4.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看《超强大脑》时,迷上了“超级学霸”王昱珩。
他小时候经常跟父母四处旅游,很少捧着书本死读书,但每次考试都能稳居前三名。
后来,他考上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又在《最强大脑》中一举成名。
女儿出生后,他又把爱跑爱玩的习惯传给了女儿。
他会亲手给女儿做微景观海底世界,让女儿在玩乐中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他会带着女儿在院子里种花,亲眼看到书本上讲的花期。
还会跟女儿一起训练小鸟叼硬币,让女儿对光合作用有更直观的了解。
他觉得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太有限了,他甚至跟老师商量,每年让女儿只在学校待一半的时间,另一半时间跟他一起出去玩。
周末,他更是全身心陪着女儿荡秋千、去海洋馆观察水母、和白暨豚嬉戏……
他认为,如果孩子连玩都不会,还谈什么学习呢?
他一有空,就带女儿去大自然撒野,探索世界的精彩。
因为他明白:孩子的世界里不应该只有课本、卷子,还应该有绿意盎然,更要有活色生香的生活。
郑渊洁说:“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50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方法去教育50个孩子。”
玩,也是一种教育。它寓教于乐,寓学于趣。
让孩子以玩的心态去认识世界的缤纷,比靠死记硬背知识点有趣得多。
让孩子以放松的心态去跑、去乐,也比枯坐在书桌前兀自烦恼,要开心得多。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书本,还有更广阔的世界。
玩,也是一种成长方式。
而陪着孩子一起玩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伴、最可靠的学伴。
来源:《伴侣》2021年10期
转载平台: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