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有界限感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孩子

10/15/2021 1:21:37 PM    作者:管理员    743次浏览   

“在我妈的世界里,我的屋没有门。”这句听上去令人啼笑皆非的话,出自一段相声。随后,演员张九龄在相声中又活灵活现地展示了被妈妈叫起床的恐惧:“在我妈的世界里,我妈醒了,全世界人全醒了。”不仅如此……

“不起床?不行,早点起身体好。喝奶茶?不行,那里都是添加剂,不健康。玩手机?不行,那个毁视力。出去吃?不行,外面的饭菜不干净。不说话?不行,你跟妈就没话说啊。”

于是,只有感叹:“这世界上就有这么一个人,她说一,我不敢说二,她要是生气,我就得认错,她要是不开心,我这日子就没法过。这个人,就是我妈!”

一段相声唤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父母们总是担心着孩子,时刻关注着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生活,但这样咄咄逼人的爱往往给孩子带来的只有无可奈何。家长觉得自己的好意不被理解,孩子觉得自己的隐私不被尊重,双方都很受伤。

心理学家艾卡瑞尔·麦克布莱德在《母爱的羁绊》一书中说:“爱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往往来自父母。”很多父母感慨:孩子长大了,就不亲自己了。小的时候整天粘在父母身后,生怕一不留神看不到他们的身影,而现在,孩子长大了却整天想着要躲避自己。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样的爱,也是伤害

2020年,有这样一则新闻:晚上11点多,杭州某派出所接到一位母亲的报警,说丈夫和女儿打起来了,女儿手里还拿着一把剪刀。原来,疫情期间大一的女儿在家上网课,下午三点的网课,但两点时女儿还躺在床上玩手机。父亲认为孩子不听话,很气愤。于是就掀开被子拍了一段女儿躺在床上的视频,说孩子只知道睡觉、赖床,并发到家庭群中。妈妈在群里看到玩手机的女儿,回家后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了她。女儿觉得妈妈单方面听信爸爸的话,感到很委屈,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门。晚上十点多,父亲在外面喊了女儿几声没有得到回应,于是没敲门就进了女儿房间,掀开被子就责怪女儿。女儿被激怒,冲动下拿起剪刀,和父亲争吵起来。

可以看出,父母都是很关心女儿的学习和身体,但方法非常欠妥,孩子已经十七八岁,不敲门直接进入孩子房间,甚至直接掀开孩子的被子,还拍视频发到家庭群。每一项都是在伤害着孩子的自尊。评论区中,很多网友也表示都有类似的经历。

父母没有界限感,是很多家庭的普遍现象。201910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父母对子女的干涉情况做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72.4%的受访者表示父母对自己管束多,12.1%的受访者表示父母的管束很多。根据调查结果,父母的干涉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习惯、作息时间、工作规划、婚恋、消费习惯、兴趣爱好甚至饮食习惯等。

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说过: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可是大部分父母却学不会分离,而是以爱之名,逼近孩子生活圈的圆心。

可你的不放心,真的能让孩子顺遂、幸福么?

缺乏边界感的父母,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日前,“通过摄像头监视女儿是否按时看书”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一位母亲通过手机连接的监控系统,不仅随时监视自己一年级的女儿是否认真写作业,还冷不丁通过摄像头的对讲功能提醒女儿:“坐直一点”“你在看什么书啊?怎么又在看动画片?”

还有一名14岁男生的父亲在房间里装了摄像头,试图监控儿子的生活,认为这样可以知道孩子在家里的情况,然而,儿子却感到极其不适,觉得父母是在侵犯他的隐私。于是,他选择了报警。儿子的做法激怒了父亲,父亲生气地说:“我是你什么人,你有多少隐私,我为什么不可以监视你?”

虽然是为了孩子的学习,但事实上,没有人会想被这样监视着,更何况那些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孩子。面对父母这样的监视,他们的心情如何是可想而知。

电视剧《青春集结号》里有句话,当人类捡起树叶开始遮羞的时候就有了隐私,所以我们应该保护隐私。而所谓隐私,就是个人不愿意暴露的私事。父母有隐私,孩子也有隐私。父母的隐私要被保护,孩子的隐私也需要被保护。然而,在很多父母心里, 孩子是没有隐私的,更别谈保护隐私了。多少孩子,但凡说一句“那是我的隐私”,就会被父母一句“你都是我生的”生生怼回去。

如此缺乏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定会对孩子的性格养成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时期被父母过多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人,长大后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幸福指数较低。更何况“像猫头鹰一样盯着孩子写作业,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性,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律比他律更有效,在自律的基础上,父母关注、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

关上孩子的房门,才能打开孩子的心门

最好的亲子关系,是恰到好处的爱和各自独立的尊重。作家刘墉曾经讲述自己在儿子进入青春期后主动在孩子的卧室里安装了一把门闩。他说:“青春期的孩子有他们的私密世界,如果总是提心吊胆,怕有人随时推门进来,潜意识可能会造成伤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心智逐渐成熟了,他们就会需要一定的个人空间,渴望着一定的分离。

这个时候,你的“关门”可能也在打开孩子的“心门”。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作“刺猬法则”:讲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两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刺猬因为扛不住寒冷而抱在一起相互取暖。但是它们抱在一起后却感到不舒服,因为它们的身上都长满了刺,紧抱在一起只会刺痛彼此。于是两只刺猬试图离得远一点,可是它们又冻得难以忍受,因此再次抱在一起。再次抱在一起之后还是痛,于是再次分开。来来回回几次之后,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相互取暖,又不会被刺痛。刺猬法则,也被称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效应”。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是这样。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可以亲密,但要有间。”父母子女之间,关系并非越亲密越好,亲密有间、彼此尊重,才是最舒服的关系,孩子才能自由呼吸。

有界限感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孩子,而不被亲密关系扼住喉咙的孩子,才能拥抱属于自己的人生。

        内容来源: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