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为什么孩子越懂事,家长越需要注意?

2/24/2021 4:57:28 PM    作者:管理员    880次浏览   

“你要懂事”,几乎是每个人从小听着长大的一句话。直到今天,家长还是乐此不疲,把养出一个懂事的孩子,当做教育的目的;把是否懂事,当做衡量孩子好坏与否的标准。然而,从身边许多人的故事,到各种新闻报道的案例,我们发现,越来越多懂事的孩子,在进入大学,或步入社会后,出现了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不断否定自己、觉得一直以来都很孤独、从没被爱过,内心挣扎而痛苦。

问题出在哪里?

一、太懂事的孩子,往往不快乐。北大学霸李雪琴,曾因一段视频在网上走红,前段时间,作为脱口秀演员,她在节目中像一台快乐制造机,深受观众的喜欢和认可。这样一个致力于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女孩,却曾经重度抑郁,尝试过自杀。她在自述中说到:“我所有的青春期、叛逆期,在小学就结束了,上初中开始我就很懂事了。”初三时,父母婚姻的破裂,让她不得不迅速成长。离婚后的妈妈情绪很不稳定,在家里,李雪琴就像一个家长,小心翼翼照顾着妈妈的情绪。

她学习成绩很好,一直考第一,最后成功考进了北大。她从不让爸妈操心,因为很怕人家说,“完了,父母离婚耽误这孩子了,我不能给父母这种负担。”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她逐渐变得自卑、敏感、消极。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与孩子年龄不相符的懂事,如果是出自一些负面的童年经历,懂事就会被“异化”,久而久之,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出现性格缺陷。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小大人症候群”,指的是那些从小得不到足够关怀,不得已变成一个“懂事”“体谅他人”的人。很多像李学琴这样从小到大懂事的孩子,往往都是以别人的情绪和需求为先,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即便感到委屈和痛苦,也选择默默忍受。为了让父母满意、高兴,为了得到爱,迎合“懂事的孩子”形象,他们总是可以体谅父母的难处,不乱要东西、从不给父母惹麻烦、努力学习考好成绩。然而那些未被接纳的情绪,未被理解的感受,未被看见的需求,并不会消失,而是混合着扭曲着,埋在孩子心底某个角落,终有一天会全面爆发出来,击溃他的心理和思维。

二、太懂事的孩子,成长会受到阻碍。演员马伊琍曾经提到自己非常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对女儿管教过分严格,把女儿养得太懂事。有一次,女儿在幼儿园里跟同学一起玩过家家,其他的孩子总是要扮演妈妈,让女儿一直扮演宝宝,其实女儿也想当妈妈,却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后来马伊琍告诉女儿“你完全可以拒绝”时,孩子仍然说“我不敢”。不仅如此,马伊琍发现女儿在外人眼里:特别听话,特别好管,可是内心非常胆小,而且动不动就认错。只要她声音大一点,女儿立刻会认错: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马伊琍终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乖巧懂事”的女儿是在自己严厉的管教下,不得不屈服。这种“懂事”的代价是女儿压抑自己的天性,不敢拒绝,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太懂事的孩子,除了敏感自卑、自我价值感低,往往还伴随着胆怯懦弱,不敢拒绝,常常妥协,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争取自己该得的权益或想要的东西,缺少魄力和勇气。这种性格上的缺陷,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能积极自信地表现自己,创造精彩的人生。

三、日常生活中,越是懂事的孩子,家长越是需要注意,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了,问题显现了,到那时悔之晚矣。

避免养出“被迫懂事”的孩子,家长应该这样做:

1)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关注

懂事的孩子,大都是因为被爱的不够。很多家长平时对待孩子总是在孩子表现好、考得好、懂事的时候才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和认可,让自己不满意的时候就非常冷漠、否定孩子整个人。长此以往,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于是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夸赞,就不断迎合父母所期待的样子,成为一个懂事的乖小孩。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特点和闪光点,家长不要总是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总是挑剔孩子的问题和不足,要懂得欣赏孩子,欣赏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即使孩子不太乖的时候,也要注意把孩子的人和行为分开看:多一份同理心,接纳、理解孩子的感受,表达对他的爱和支持,再去规范不当的行为。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内心充满安全感。确信不管优秀与否,自己都值得被爱;不论发生什么,父母都会和自己一起面对。

(2)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为人父母,不要怕孩子给自己惹麻烦,不要为了自己管教方便,而去强迫孩子懂事听话。关于是非对错的原则必须遵守,但孩子也有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想法的权利。难过了可以放声大哭,委屈了可以据理力争可以不必太懂事,不必言听计从。用尊重、平等、开放的态度对待孩子,倾听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只要在合理范围内,让孩子能够多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积累经验。不要总拿父母的权威压制、控制孩子,过于严厉、专制的教育,只会让孩子身心发展被压抑。

3)别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不能妥善安放好自己的情绪,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发泄到孩子身上,在孩子身上索取能量。把对现状的不满,对未来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高强度地逼孩子学习、报各种兴趣班,孩子没达到期望就发火、批评,再更严格地要求孩子,恶性循环;婚姻不和,对生活失望,于是悲观消极,常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唉声叹气孩子对父母的爱,会让他们即便压抑、牺牲自己,也要努力拯救父母。很多孩子就是为了父母感到安心、快乐,而成为父母的“情绪拯救者”,做一个懂事、乖巧、优秀的孩子,尽量不惹父母烦心,而不是为了自己。因此,父母应该保持情绪稳定,不要让弱小的孩子承受那份不属于他的情绪负担,反而应当成为孩子情绪的承接者。在孩子生气、难过、委屈、自责的时候,给他拥抱、接纳、鼓励,让他的情绪可以顺畅流动,教他认识情绪,管理情绪,给孩子心理注入能量。愿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能有被爱的自信、不懂事的底气,不必被迫扮演“懂事的乖小孩”。

 作者:钱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