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给孩子立规矩没用?问题可能出在这里

1/31/2021 11:44:11 PM    作者:管理员    891次浏览   

许多父母都懂得给孩子立规矩,但做起来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规矩立了却不管用,问题可能就出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立规矩的时间和方式很重要

有人觉得给孩子建立规矩太死板,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其实不然,适当的规矩可以让孩子明确自己行为的边界,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孩子没有规矩不仅会限制个人成长,在外更容易成为人人厌烦的熊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也很难立足。

两岁前,孩子自我意识可能还未萌芽,理解能力、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都不够,所以立规矩为时尚早。但是,两岁以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行为上也更加随心所欲,这个时候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立规矩,让孩子从小就建立起规则意识,可以在成人的提醒和引导下规范自己的言行。

3-6岁是立规矩的关键期,帮助孩子发展主动性,自发、自觉地做一些事情。比如玩完玩具自觉收好、吃完饭主动收拾自己的碗筷、擦干净桌子;乘坐交通工具时不乱跑乱踢、在电影院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等。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家长在立规矩时不能过于专制,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除了必须严格遵守的有关安全的规则,其他的规矩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商量着来,他会有参与感和自己能做决定的感觉,守规矩的积极性就更高。确定好建立哪些规矩后,可以清晰明了地写在纸上、贴在明显的地方,更加方便打卡和学习。

执行规矩时的情绪、态度不对

许多父母在执行规矩时总是陷入一个误区:带着激烈的情绪。孩子玩手机到了规定时间还要玩,大人一把夺过手机:不许玩!孩子早上不按时起床,大人一直唠唠叨叨,骂孩子磨蹭;孩子在地铁里跑来跑去,不合规矩,大人当着众人面便开始训斥孩子等。

如果在给孩子立规矩时总是带着斥责、吼叫、威胁,孩子就会觉得遵守规矩是一件痛苦、可怕的事情,从心底里就会抵触、排斥,也不乐意配合父母。比如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磨蹭、拖延、不写作业,比孩子还着急,时常情绪失控。这样传递给孩子的信号就是:不用担心,反正父母比我还着急,会催促着我做的。

这样一来,孩子只会越来越依赖父母,坏习惯也会愈演愈烈。问题来了,不发脾气怎么让孩子守规矩呢?首先父母应该认识到规矩不是拿来惩罚、限制孩子的,而是一种方式,用来保护和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在执行规矩时,应该秉持温和而坚定的原则,情绪上保持平和,不暴躁易怒;态度上保持坚定,不随意妥协更改。孩子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肯定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家长完全可以肯定和理解孩子的感受与需求,下一步再讨论规矩。比如孩子吃饭时非要玩玩具,可以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想玩那个玩具,但是吃饭时就要好好吃饭,这是规则。

家长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后果,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或是采取体验式教育,让孩子自己体验后果。时间长了,孩子的经验多了,就自然而然会选择遵守规矩,享受好的后果,从而自发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此外,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当众批评孩子,或是用难听的语言攻击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在他表现好的时候给予一些鼓励。用这些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更好地遵守规矩,比带着情绪、粗暴地吼叫和斥责有效。

大人自己不守规矩

爸爸躺在沙发上悠闲地玩着手机,一看就是一天,孩子玩一会儿就说时间到了,要遵守规矩。类似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父母总是教孩子如何守规矩,自己却在给孩子做出不良示范。比如作息混乱、沉迷电视手机、不尊重家里的老人、闯红灯、乱扔垃圾等。时间长了,父母说什么,对孩子都起不了什么作用了。

父母自己的言行,永远比对孩子定的种种规则、苦口婆心的说教更加管用。因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只有尊重、认同某个人,才会信服他说的话、按照要求去做。所以父母想让孩子守规矩,自己首先应做好榜样。

在家里的生活习惯,在外的道德规范,都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做一个让孩子信服和认同的好父母。(北京师范大学 钱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