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失败家长的7个坏习惯,一条没中的都是好父母!

10/31/2020 10:35:07 AM    作者:管理员    902次浏览   

  我们总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但是习惯培养不仅仅在于孩子,更在于父母本身。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大于老师45分钟的课堂教育。

  没有天生的问题孩子,只有错误的教育方式和失责的父母。

  以下是失败家长的7个坏习惯,一条没中的都是好父母!


  01手机不离手

  在现在的都市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父母对手机的热爱有甚于对孩子的关注,很多现代家庭甚至都会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下班了,一身疲惫的爸爸回到家一屁股陷进沙发里开始不停地刷着手机,玩游戏、看新闻。

  而妈妈则更热衷于将孩子的生活点滴公之于朋友圈,收获着点赞和评论。

  反倒是孩子,则成了夫妻二人之间最大的忽略。

  李玫瑾说:“孩子的心理问题,所有的表现,都一定是折射父母的水准。”

  父母常玩手机,或把手机当保姆,将来孩子回馈给父母的,也是同样的冷漠、忽视,沉迷手机。


  02总是爱抱怨、发脾气

  一份研究调查表明,在爱抱怨和发脾气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着这些表现:

  会察言观色、敏感、容易自卑、很多事不敢跟父母说,选择默默承受,怕麻烦别人,再好的天赋再多的想法也不愿表达……

  父母的脸色,就是孩子情绪的晴雨表。爱发脾气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心里脆弱又好斗。

  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泄负面情绪,可以用公正的态度和孩子诉说,就事论事。 告诉他们生活中有不美好的事情,并且趁着这个机会向他们传授一些生存的经验。尽量给孩子更积极的印象,等他在遇到类似的事情,他就不会一味地发泄脾气,而是寻找解决的办法。


   03凡事爱攀比

  孩子们最不喜欢父母说的话中,必定会有这一句: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别人。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应该就是跟比人家孩子做比较。 很多家长觉得,通过比较可以激发孩子更大的潜力,这种思路其实是错误的。 拿孩子去做比较,孩子不一定产生竞争心理,还有可能产生失败感和愧疚心。 这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变得自卑,在孩子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更容易碰壁。 每个孩子的天赋和性格不一样,发轨迹自然也不相同,处处对比就是毫无道理,这完全是家长自我内心焦虑的展现。试想一下,孩子每天对家长说:您看看别人家的爸爸妈妈如何如何。家长心中又该是什么滋味呢?让孩子自然发展,只要没出现滞后、迟缓的现象,就不要过于担心。


   04说谎言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真,最聪明的人,你的谎言他们不是不懂,而是无能为力。

   不要因为他们还小,就用一些话来糊弄他们,不要因为他们懂的少,就给他们铺设一个谎言的世界。

《小王子》里说:“永远都不要小瞧语言的威力,特别是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千万别把孩子对你的信任,当做你欺骗他们的资本。信任一旦失去,孩子和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也就断了。无论孩子孩子在不在场,都请做个不说谎、有诚信的人。而说谎、不守承诺的父母,丢掉的是自己的威信,以及孩子毫无条件的信任。


  05习惯打压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一犯错,家长就不分场合、时机,直接当众教训孩子,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深刻记忆,不再摔倒在同一个地方。

  其实这样教育孩子不仅不利于孩子明确自己的错误,还会对孩子有更为深远的不利影响。

孩子被当众批评,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很自卑,还会影响孩子之间的情感,他们也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俗话说得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大人都常常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年幼的孩子。

   孩子犯错了,需要的是及时指出,态度一定要温和。 告诉他到底错在哪里,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击他们,而是让他们改正,不要本末倒置了。


   06总是在哭穷

   “我们家条件不比别人家,你不要和其他孩子比吃穿,你要和他们比学习。”

   “我们挣钱不容易,你要懂事一点。”

   这样的话,父母总是不经意说出口,本意是让孩子从小学会节俭,学会不虚荣。但是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每句哭穷,都是在打压他们自尊,让他们自卑到骨子里。从小就不得不学着压制自己的欲望,想吃的零食不敢要,想穿的衣服不敢要,内心深处对金钱充满强烈不安感。我们不否认孩子或许会因为父母经常性“哭穷”而变得节俭了,但经济上被严格管控,物质上总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孩子,内心的匮乏感会伴随他的一生。


  07太保护孩子

  天下没有不疼爱孩子的父母,从孩子一出生起,父母就担心他们会受到外界的伤害。 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在偏爱孩子的同时,却也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让他们缺乏学习的过程,得不到锻炼。 没有生活的磨练,孩子很难学习到自己照顾自己的技能,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依赖的习惯,最终变成一个“懒惰”的小孩。在生活中,我们要给孩子一些自主的机会。 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给他们分配一些事情,让他们明白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让他们学会该有的能力。 孩子动手是学习最有效的途径。

   正如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所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

  父母的言行,其实就是子女最好的榜样,要想造就一流的孩子,家长们首先就要成为一流的父母。

  再好的名校,都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习惯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素养,建议家长能以身作则设立家长的习惯,每天跟孩子一起打卡,互相鼓励,一起养成各自的好习惯。

  方法一对,事半功倍。每天跟孩子一起打卡,给孩子带来更深层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激发内在的驱动力。

  关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在这里家长要明确一个观念: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角色,是家长。在孩子习惯养成这件事上,家长比孩子更重要。

  想要培养好孩子的习惯,一定要坚持两大原则:

   1.培养的目标要明确;

   2.家人的目标要一致。

  调查显示,家长的焦虑,是孩子习惯养成路上最大的障碍。因为培养孩子的习惯目标不明确,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导致遇到问题就开始焦虑,严重影响了家长培养孩子习惯的成效。

培养孩子好习惯,真正科学的方法其实分为4步:

   1.每月给孩子制定一个核心目标。比如这个月就只重点培养孩子的早睡早起习惯、或者整洁卫生习惯等等;

   2.家长学习相应的家庭教育知识。目标制定好以后,家长需要知道如何去针对性引导孩子达成这项习惯,所以有必要去学一些配套的相关知识。比如沟通、规则、亲子关系等等方面;

   3.设置打卡计划并坚持打卡。通过家庭会议,每月跟孩子一起约定1-2项习惯养成的打卡计划,通过每天的践行和打卡,记录和反馈习惯养成的进度,陪孩子一起养成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

   4.每天晚上一次简单的沟通。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孩子需要从家长这里得到反馈,做得对的,孩子需要得到确认,做得不对的,就需要再调整。

   文章转自《中国家庭报家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