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低龄化,并非“矫情”和“瞎想”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其中规定,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抑郁症”越来越引发家长关注。时不时冒出的班里有孩子得抑郁症的传言,像阴影一样笼罩在家长的心中……
初三女孩琪琪的妈妈很发愁,琪琪做了同学发的一个监测抑郁症的小程序的测试,结果显示她有轻度抑郁。尽管琪琪说“这都是测着玩儿的”,但王女士生怕是真的,感觉自从进入了初三,孩子离自己所期待的阳光少年渐行渐远了……
读者赵先生也表示,孩子上高中之后,明显话少了,不爱与人交往,总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想起心理老师说的“我们看到的和孩子实际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赵先生也担心孩子有抑郁倾向。
古人言“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或许如今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已初尝愁滋味。对于有抑郁倾向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发现他们?又该如何帮助他们走过这段艰难历程,让他们重回阳光少年?
青少年对生活满意度高,但心理健康需提升
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协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14至35岁的五千多名青少年及成人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中学在读学生7.7%存在高抑郁风险,高等教育在读学生6.6%存在高抑郁风险。其中,中学生主要压力来源是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知识危机;高等学校在读青年的主要压力源是学业压力、经济压力、职业迷茫。在这两个群体里,学业压力都是高居第一的压力来源。中学生中近九成、高校学生近八成感受到学业压力。
该调研报告指出,对不同身份的青年群体进行比较发现,“最近有过自杀的想法”的中学生比例最高(18.1%),其次是在职青年(15.7%)、高校学生(14.3%)。
但对生活满意度进行比较发现,中学生对生活感到满意的人数占81%,高校学生对生活满意的比例为77%,均高于总样本。
调查发现,睡眠时长不足、上床睡觉时间过晚都是青年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可加强睡眠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习惯。
本次调查发现,青年群体对于心理辅导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但在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缓解压力时,却鲜有人把心理服务作为考虑的方法之一。建议教育系统需要探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方法,而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需要通过课程教育、团队培训等方式普遍提高学生应对学业压力的能力。学校各部门要与心理健康服务密切合作,充分让有潜在需求的学生知晓、了解、使用校内外求助渠道,及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在生活中观察孩子,用行动支持孩子
果静雅(北京市文汇中学心理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和与孩子聊天谈话的方式发现和识别孩子是否有抑郁倾向。抑郁的主要表现有以下两大类——
一是,做事时毫无兴趣或愉悦感。通常语言上的表述有“我什么都不想干”“都没有意义”“太累了”等,行为表现有总是很累、很疲惫,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拒绝参加任何活动,或对任何活动都是消极应付等。
二是感到情绪低落、沮丧或绝望。通常的表述有“我做不到”“我不够优秀”“我不行”等,行为表现有不敢尝试做一些事情、不想去上学、不与人交往、经常哭泣等。
此外,可能伴随着饮食和睡眠发生显著变化,比如饮食减少或暴增、睡不着等变化。此时家长要保持关注,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在校的学习、交往情况等,疏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协助孩子解决问题。如果上述情况持续两周以上,建议家长带孩子就医寻求专业帮助。除了按照医嘱进行干预治疗以外,家长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帮助孩子走出抑郁。
多了解抑郁的感觉。家长可以自学一些关于抑郁症方面的知识,更好地给予孩子支持。
多倾听孩子的感受。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请忍住评判的冲动。让孩子感受到与家长交流是舒服的,家长愿意全心全意地陪伴和支持他。此外,可以陪伴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于轻中度抑郁的作用甚至比药物更有效。
多支持孩子。鼓励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从中获得愉悦感、体验成就感,找到价值感。
培养心理能量强的孩子
肖建宇(人大附中朝阳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作为一个从教30年的老师和一个21岁孩子的妈妈,想以一个过来人和朋友的身份,说说如何面对孩子成长中的不如意。
孩子抑郁是家长们特别担心的事情。但我们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科学地认识抑郁。
不妨看看有关不同年龄的心理学的书籍,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在小学阶段,课上积极举手发言是一件特别普遍的事情,而当孩子跨进初中校门后,就很难再看到那么多小手举高高的场面。因此,只有科学地认识孩子在不同年龄成长阶段呈现出不同状态,才能避免焦虑,千万不要轻易给孩子戴上抑郁症的“帽子”。
在实际生活中只有极少部分孩子被确诊为抑郁症。当我们真正了解抑郁症后,会发现抑郁症并不那么可怕,只要谨遵医嘱,抑郁症是完全可以治疗好的。
如何防患于未然呢?我给出两点建议:一是要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会爱是一种能力,感受到爱更是生活成长必备技能。充满爱的家庭是温暖的、和谐的、平等的。当一个人心中充满爱的时候,他的心里是充满阳光的,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二是教会孩子表达感情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失败是孩子一生成长中必须要上的课程,家长不能因为所谓“好心”剥夺孩子失败的权利。当孩子有能力具备独立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信心坚定时,就一定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
允许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张慧萍(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门头沟教师进修学校心理教研员):凡是抑郁的孩子,大多是活在父母和老师的期待中,他们不敢做真实的自己,经常需要戴上面具,时间长了就会非常耗能,让自己心力交瘁。
尤其是后疫情之下,一些内向敏感、已经有抑郁情绪的孩子,居家久了更不适应学校的环境了。我接待的多个中学生、大学生来访者,都说怕见同学和老师,担心他们不喜欢自己,担心学习成绩跟不上。学生越不敢去上学,父母老师越着急,不停地给孩子讲道理,道理不行就开始埋怨和指责,这样孩子更加的焦虑、恐惧和不安,会出现躯体上的症状,比如肚子疼、失眠、厌食等问题。父母因此更加焦虑和紧张,夫妻之间互相埋怨、指责。导致孩子继续感受到都是自己不好才导致父母争吵,更加重了他们的无助感和恐惧感。
孩子的问题,绝非一朝一夕而来。其实,很多家长才是最应该做心理咨询的对象。没有边界的爱是溺爱,过分充满期待的爱是索取。假如家长因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自身缺乏心理上的力量感,表现得过分情绪化,那家长就该自己去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和辅导。
家长要无条件接纳和陪伴孩子,为孩子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得到释放。适当带孩子外出,多参加运动。同时鼓励孩子交朋友,带他们去和朋友同学接触、交流和玩耍。
建议老师也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提高自己说话的艺术。在和敏感的青春期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语音语调和肢体语言,不再因为无意识的话伤了孩子敏感脆弱的心灵。
家长和老师要发自内心地理解、认同、陪伴、鼓励和支持孩子,只有爱才能融化孩子心中的冰雪。
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