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了解我,而不是用叛逆概括我
提起青春期,你会想到什么?
答案也许有很多,其中一定包含“叛逆”。
但如果家长将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的所有变化都视为叛逆,那其实就是在亲子关系里建了一堵打不破也不需要去打破的墙,因为是“孩子在叛逆”,家长能做什么呢。这样想的时候,某种程度上家长就失去了力量,好像只能等着孩子的“叛逆”过去。孩子也失去了表达真实感受的机会,因为反正已经被一张标签贴死了,好像做什么都是因为叛逆。
但事实上,“叛逆”无法概括一切。青春期随着生理的变化,孩子的心理也会有相应的改变,这些改变是通往成人的一个过程。
如果家长了解是什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也许尽管彼此间距离在拉远,但仍有理解和沟通的可能性。因而今天我想将青春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加以罗列,希望能让为人父母者更加理解,在这个特殊的年龄段,孩子的 内心究竟有着怎样的变化。
1.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性增强
在这一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渐渐觉醒,他们会更加在意自己与他人的区分。
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时期的孩子总会试图逆反自己的父母。父母的放任当然不足以支撑他骄傲的活下去,但让孩子一味顺从也只会让他磨掉自己的棱角,再没有自己的模样。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在诸多的选择里寻找那个最适合的“度”,只是这个拐点因人而异,需要父母与孩子共同摸索。
值得提出的是,在面对逆反情绪时,家长往往采取的是“惩罚”的手段,如训斥甚至于体罚。相比于奖励,惩罚确实省时省力见效又快,可抛开当惩罚结束时,那些不良的行为很容易复发这一点不谈,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惩罚者也许会自责懊悔,被惩罚者也会焦虑抑郁。
从长远而言,以惩罚为主的教育方式无异饮鸠止渴,只是当下那问题解决的快意,让我们无法看到遥远未来的恶果。
2.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青春期是大脑的第二个发育高峰期,伴随着中枢神经系统——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的逐渐成熟,青春期的孩子会对周围的世界格外的敏感,包括他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与态度。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家长眼中的“小事”,却能掀起孩子内心世界的巨大波浪。这同样也是青少年行为更具冲动性的原因之一,我们都知道情绪上头之后行为很难被控制,而青少年的情绪却总是那么激烈又突然。
正念练习、深呼吸等方式都能够快速有效的平复情绪,特别是当孩子情绪激动时,家长若能在旁安静的倾听与陪伴,会是对孩子而言最有用的“特效药”。
3.积极心境逐渐随年龄增长下降
人的积极心境逐渐随年龄增长下降;而消极心境呈倒U发展,高峰期为高中阶段 。
心境指的是那些一段时间内,微弱但持久的情绪感受。如果我们的内心是一张画纸,各种经历在上面留下痕迹与色彩,则心境就是这张画纸本身的颜色,不影响构图,却处处留下影子。
我们往往会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开始了“伤春悲秋”,曾经很少出现的消极情绪变得越来越频繁,这些并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这一时期的正常心理现象。伤痛文学为何能在青少年间广为流传?你也许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4.情感的重心逐渐从家庭转向同伴
孩子总会离家,也许大学时是身体的离开,但精神的离开早在青春期就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以后,在孩子的世界里,同伴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青春期时,儿童对于同伴关系不再追求“量”,而开始追求“质”,同时会极度在意自己于同伴心中的形象。如同成人所追寻的体面,孩子也会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在这一时期,这种在意与维护会尤其突出。
在咨询中我们常常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因为没有理解,关系的建立就无从谈起。可现实中很多家长一方面抱着“为你好”的执着拒绝理解,另一方面抱怨着孩子从不与自己交心。
我们其实很难评判谁对谁错,双方往往都在自己的门后痛苦无助。但至少从沟通的角度而言,很多传统的说教是真的很“无效”。
态度总是比内容更为重要,我们的改变也许可以从理解开始。
文章来源:
公众号:简单心理
作者:封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