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隐秘的角落》 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编者荐语:
今年,悬疑剧《隐秘的角落》热播,一时间,原生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缺席的父亲、控制的母亲、焦虑的孩子成了中国家庭的常态。家长要如何“走出隐秘的角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呢?
今年,悬疑剧《隐秘的角落》热播,一时间,原生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剧情从张东升带岳父母爬山把二老推下悬崖开始,这一幕恰好被山那头的三个孩子拍到,由此展开一系列的故事。一个叫朱朝阳的孩子,一个小版的张东升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网友热议:目睹了残忍的犯罪现场、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朱朝阳会变成第二个杀人犯吗?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原生家庭。
朝阳与妈妈的距离
妈妈让朝阳喝牛奶,他只喝了一口。妈妈瞪着儿子说:“有这么烫吗?”,一把夺过杯子说:“这不正好吗?”朝阳抗拒着,还是没喝。妈妈怒气冲冲地扯掉孩子的耳塞:“你现在长大了自己能照顾自己了是吧!……”朱朝阳赌气喝下牛奶,却又充满怨气地瞪着妈妈。
朝阳与爸爸的距离
朝阳是渴望父爱的。爸爸对他的情况了解得很少、关爱更少。有时候得知孩子消息,却来自于麻将桌上牌友间无意间的闲聊。
缺席的父亲+控制的母亲=焦虑的孩子
父亲的缺席已成为中国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现象。父亲的缺席让母亲变得更为焦虑、压力重重。这种焦虑与压力会转嫁在孩子身上。《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密切关联。强烈的控制欲会迫使孩子远离父母,甚至走上歧途!
家长如何“走出隐秘的角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01改变自身,做恰到好处的母亲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一个概念-----Good Enough Mother “恰到好处的母亲”。学着做个恰到好处的母亲,做个60分的妈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因为这样,面对孩子,才会更谦卑,不再要求自己百分之百正确,也不以百分百的服从去要求孩子。心平气和地接受生活的缺憾和不完美。大人和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去完成,留出余地,留给孩子足够大的犯错的空间,给孩子试错和成长。从而避免孩子有事不敢说,不得不撒谎等不良表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请母亲接受孩子正在长大的事实。放手让孩子去接触外界带给他们的挫折,允许孩子表达愤怒与拒绝,让孩子成为自己。不管不顾,万事包办,这样非常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心理。多运用询问语气“你觉得……”,少运用命令式口吻“你必须……”。
02积极参与,做言传身教的父亲
父亲在家庭教育上是不可或缺的。父亲的男性视角,带给孩子一种不同于母亲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父亲给予孩子的陪伴能更好地在孩子的成长中树立起边界感和规则感。
青春期男孩喜欢模仿父亲的一些言行,从父亲身上获得自我性别认同,习得男性化的性格特质。对女孩而言,父亲是生命里第一个亲密的异性,她会从父亲对母亲的爱来认同和接纳自己的女性身份。父母间爱的互动,对其日后的异性交往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亲的理解、认同、鼓励,能让孩子认同“我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我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的观念。叛逆期的孩子难免把握不了尺度,父亲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能为孩子的成长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03学会自我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的方法有很多,如转移注意力、用美好事物弱化负面情绪、通过合理方式宣泄、避免“踢猫效应”。
什么是踢猫效应?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父亲在公司无缘无故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跟妻子吵了一架。愤怒的妻子又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便一脚将身边的猫踢出了窗外。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恰巧把路过的老板给撞了。
在家庭单元里,孩子就是那个最底层的受害者, 不要让孩子成为负面情绪的垃圾桶。当一个孩子承受了过多来自于家长的负面情绪,又没有办法用同样的方式反馈给家长时,心理就开始变化。
情绪管理小妙方:多使用你的非惯用手。坚持使用两个星期左右,在这个过程中,用另一只手刷牙、开门、擦桌子等等。一次次的练习手的自我控制,也不断练习情绪的自我控制。
04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
父母要学会站在后面,不要推,给予孩子自由去选择他们的道路。在孩子需要指引时再提出正确、恰当的建议。不做高高在上的说教,学试着“律师式”、“啦啦队式”的陪伴,充分剖析孩子的内心需求,爱护孩子的自尊心,给予并维护他们应有的权利。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平等式对待,能更好地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
发挥倾听力量,和孩子进行非暴力沟通。倾听能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真实感受和内心深层需求。非暴力沟通能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从而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多运用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能让您和孩子的距离更近一点。
最后,送给亲爱的家长三句话,希望能帮助您更爱您自己、更爱孩子:
1.没有人是完美的,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
2.孩子让我们看到自身的局限,也让我们感受到爱的幸福和力量。
3.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走进孩子的心里,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文章来源于上虞阳光健心,作者成芳,文字略作修改和删减
转载:心海杨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