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心海导航

青春期教养里,最容易被忽视的4个“空间策略”

8/4/2020 11:00:42 PM    作者:管理员    846次浏览   

  在任何一段关系里,恰当的距离,完美的留白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亲子关系,教养策略里,也同样共享这个理论。最近思考了几个教养的话题,整理出来后发现他们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关键词:空间距离。不管是学校环境,还是家庭环境,不管是学习上的顺序安排,还是我们与问题的关系,都可以被赋予“空间”的思考。

  1.学校这个空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中高考陆续发榜,最近和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沟通很多。几家欢喜几家愁。父母们的思考似乎比孩子更多一些,站在现在复盘过去的得与失,在有着象征意义的时间节点,会有更深地领悟。

  一个妈妈非常庆幸当时的选择,放下“名与利”,坚定地选择了一所更适合孩子的在别人眼里“不那么优秀”的学校。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她属于什么类型,什么样的环境更适合她,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激发她的可塑性。三年的学习过程和中考的结果证明了她们当时的选择,“退了一小步,赢得了更广阔的天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一个爸爸的忧伤。孩子在高一下半学期遇到了很大的学习障碍,虽然有着强烈的学习意愿,但是心有余力不足让他非常的痛苦,状态持续非常差。那是当地最好的一所重点高中,是绝大部分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荣誉殿堂”,但是节奏快,压力大,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他多次主动提出转学,都被父母强行驳回了。“再坚持一下”的朴素愿望,让他们熬过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爸爸说:如果再重来一次,我一定会放下我的“私心”,真正体会他当时遇到的困难,我愿意用一切换孩子的身心健康。只要他健康就好。

  古有孟母三迁,为了给孩子寻求优秀的学习环境。这里的“优秀”不仅是指领先的学习资源,在当下更应该被赋予“适合”的新意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这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一股脑把最好的都给孩子,而是要有甄别,有取舍,筛选出“最匹配”的,提供给孩子选择。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父母有格局,有视野,以孩子为本,不被“诱惑”,坚守初心。

  以学校为代表的学习环境,是孩子学习的主要空间。固守刻板印象?在乎他人眼光?还是可以试着放下执念?在能力范围内给自己和孩子灵活变革的机会?这个空间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2.给孩子换一个房间:物理空间的调整

  我曾建议过一个妈妈给孩子重新规划一下房间的布局,或者如果有条件的话,调整一下房间的安排。妈妈做了很多努力,选择了后者,把孩子的房间换到了另外一间朝南的阳光房。

  这是在家庭生活环境里,物理空间的调整。如果孩子在青春期遇到了一些问题,外部矛盾显著,内在整合也遇到困难,可以试一试这个方法,这也是相对成本更低的一种方法。

  长期生活在家庭里的孩子,对家庭的沟通模式、生活模式了如指掌。没有一个问题是孤立的,孩子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家庭问题的综合体现,也是家庭模式日积月累的产物。他们会将此内化,并以一个“牺牲者”的姿态出现,尤其是青春期阶段,他们的外在问题行为背后都一定可以对应上一个心理成因。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的认知决定了他们无法将问题的本质用语言表达出来。

  经营好家庭关系,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是父母对青春期孩子非常重要的支持。除了关注孩子的心理空间,家庭的物理空间也非常值得我们关注。这包括:

  (1)家庭内是否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2)是否有孩子专属的私密空间

  (3)在家庭的物理空间里所传递的情感

  当孩子遇到一些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和家庭密切相关,物理空间的调整可能会给他们一些帮助。当他们迈进家门,其实是又陷入那个熟悉的问题家庭模式里。在最小的折腾范围内,为孩子调整房间,或者做一些其它的空间调整,实际上是打破那个问题延续的惯性,对于孩子来说,这也可能激发他们换一种思维方式。

  3.学习的空间顺序:自我探索比绝对化更有意义

  我曾经听一个耶鲁的爸爸对我说他神奇的发现:多次分析孩子的试卷,右上角那一区域的失分比例最高。所以他建议孩子改变一个书写的细节,将卷子移动,在做每一道题时都保证题目在自己“眼下”的正下方。结果出乎意料的好。

  我很震惊,不知道这是不是有科学依据,但这给了我关于“学习空间顺序”的思考。

  当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壁垒,我们不妨试着和他沟通,是否在空间顺序上做些更适合自己,更有益于自己的探索。这是我总结的几个小技巧:

  (1)如果基础题正确率有了保证,但就是拿不到高分,那可以考虑在日常练习时,从后往前做。这样更容易把80%的精力集中花在那20%薄弱的需要提升的知识点上;(日常练习时使用,考试时忌用)

  (2)“从后往前”,也可以运用在自己懈怠思考的时候,这是最难,但性价比也最高的方式;

  (3)如果觉得自己当下很难开始当天的学习任务,那在学习的空间顺序上,就可以从简单的先开始。只有让机器启动起来,才能慢慢找到感觉;

  (4)如果孩子非常看重结果,以及结果带给他的感受,可以选择先难后易。越做越轻松,会让他体验愉悦的感觉,这种愉悦可以为他持续启动“下一次”提供帮助;

  (5)每天复盘学习任务,最容易遗漏的那一项,总是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那一项,可以调整放到任务清单的第一个完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时区,不断去尝试最适合自己的先后顺序,灵活地运用,不固化,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自我探索比绝对化更有意义。

  4.与问题的空间距离:把自己和问题分离开

  当青春期孩子及其家庭遇到问题,我们对待问题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

  (1)掩耳盗铃:这个问题不存在,它不存在,我看不见,我听不到。这背后的心理语言是——我不想看见,我不想听见。

  (2)抱怨:太倒霉了,为什么偏偏是我遇到了问题,我都快被烦死了,真是不省心,我真后悔生孩子。

  (3)自我否定:孩子出现问题都是我的问题,是我没有能力教育好孩子,是我害了孩子。

  (4)迎接问题:出现问题是好事,是预警,提醒我哪里需要注意,哪里需要调整。问题不可怕,这恰恰是一个机会。

  你是上面的哪一种呢?和我交流的父母里,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超过5成都是受害者心态,真正把问题视作机会的少之又少。当我们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时,我们是忽视了问题的普遍性,而低估了他们将问题视作资源的能力。

  我们的困境并不是出现问题,而是根本不清楚问题是什么,问题在哪里,没有意愿或者没有能力思考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你也许会否认,但我们确实是会从某些问题里获益的,从根本上来说,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许是我们不愿意去解决它。孩子是这样,父母也是这样。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我们可以把自己和问题分离开,站在一个第三方的视角,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全貌。看见问题,接纳问题,将最大化地为解决问题提供支持。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将自己和问题拉开一段距离,这样他就不会被问题遮住眼睛,他可以看到更远的路,知道自己要去向哪里,该如何使用自己的力量。

  当问题是一个资源,我们也需要给孩子时间去充分使用这个资源,这句话的另外一个表达是:不要着急解决所有的问题。

  (选自公众号:青春期手册 作者:橙子妈妈)